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110

第110章 杨伟 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杨伟(1963.5—),四川资中人,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成都所)所长、总设计师。1978年9月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1985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攻读并获取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11月到航空工业部第611所(现中航工业成都所)工作,历任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兼副总设计师、副所长兼总设计师、所长兼总设计师等职。2008年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伟先后担任歼10系列飞机、“枭龙”飞机和某型机等多个重大型号的总设计师,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以及国防工业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2008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高新工程重大贡献奖、中航工业风云人物、航空报国金奖、2012年度CCTV科技盛典科技创新人物等多项荣誉。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获得航空报国特等金奖和中航工业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作为我国新一代歼击机电传飞控系统的组织者和开拓者,杨伟成功主持研制了第三代战机歼10飞机纵向放宽静稳定度全权限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在查阅、摸透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他设计出10多种不同的方案,以全新的思路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对比分析,攻克了以余度配置、同步算法、电磁兼容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施了全系统数字仿真和原理试验。

他主持研制了地面综合动态试验设施———“铁鸟”台。这是飞控综合仿真、模拟试验设施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获得“功能齐全、手段完善、效率高,是国内最先进的飞控试验设施”的高度评价,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提高部队综合训练水平和保障能力,他主持研制了歼10飞机综合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和综合自动检测系统,创新性地提出全任务构型、多级配置、系列化发展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高逼真作战环境下的单机训练、联网协同作战以及对抗训练。

由于设计科学,试验充分,使得极具风险、技术难度巨大,最令人放心不下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最终成为让试飞员放心的系统。试飞员们给予这套全新系统以高度评价:“飞控系统表现很好,飞行品质均为一级!”

2001—2004年,作为成都所总设计师,受型号总师委托,杨伟全面主持歼10飞机的设计优化、排故攻关和设计定型等一线工作。根据试制、地面试验和试飞结果,开展了近百项专项攻关、优化改进设计,对歼10飞机设计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歼10飞机设计定型后,杨伟开始全面主持歼10飞机的系列化发展工作。他主持采用总体、气动、飞控综合优化设计技术,经过多轮方案论证与优化,较好地解决了作战与训练需求的矛盾,突破了总体气动布局、大型整体水泡式座舱盖、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燃油系统、氧气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歼10双座机与单座机具备相当的飞行性能、机动性和飞行品质,提高了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

“枭龙”飞机是我国首次利用外资,针对国外用户需求和现代化战争需要而研制的轻型低成本多用途第三代战斗机。其成功在于有效地将用户丰富的战争经验融会到飞机研发当中,并解决了高作战效能与低成本、大航程与轻重量、高机动性与大速度特性等突出矛盾,成功引领航空高技术及产品出口。

作为“枭龙”飞机的总设计师,杨伟主持完成了设计方案调整,全机总体分区协调,全尺寸样机的改造,结构、系统重点试验组建的任务。他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大边条气动布局,有效增大了飞机的升力,优化了飞机的焦点,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航程;在国内首次采用两侧无隔道“蚌式”进气道,通过进气口前方机身上的一个鼓包,对进入进气道的空气进行预压缩,并且吹除边界层,有效提高了进气效率,节省了飞机结构重量;研发了基于Smart显控设备的综合化航电系统,初步实现了玻璃化座舱;同时还突破了多项技术关键。在研制过程中,杨伟全面推行成本设计,应用数字化手段和并行工程的理念,使飞机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仅用了23个月,创造了当时我国军机研制的新纪录。2007年首批交付国外用户,赢得用户高度赞誉。目前,“枭龙”飞机已完成设计鉴定并正在批量生产。

作为某型机总设计师,杨伟成功主持了飞机的方案选型与论证,提出了多种布局方案,经过十余轮方案优化,确定了飞机的技术方案。立项研制以来,他主持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研制取得重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