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33

第33章 赵慕梁 196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赵慕梁(1935.12—),江苏泰兴人,196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任国营第105厂(现中航工业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津电)教师。1948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扶园中学学习;1949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市联中学习;1950年3月在江西省立上饶中学学习;1954年9月在江苏南京航空学院航空机械工程系学习;1958年9月分配到国营第105厂工作,先后任教师、技术员、教务组长。赵慕梁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当时教育改革的试点。他主持编写了约45万字的培训教材,基本满足了老工人培训的需要,他撰写的《关于老工人实有知识水平》的调查报告和《知识分子在劳动化的进程中教学改革的创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曾被评为天津市、河北省、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5年9月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遵义市天义电工厂(现中航工业天义)工作,先后任试验车间技术员、技术组主管技术员及厂技校教员、副校长等职。1994年11月退休。

1958—1962年,赵慕梁在国营第105厂教育科任教员,担任教学和教务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他一方面勤学理论,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工厂实践相结合,努力研究、探索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深入生产现场,积极了解工厂和工人的生产、生活现状,探索、酝酿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最初,赵慕梁在国营第105厂技工学校教授数学、高等数学等科目;后来,为解决工厂老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理论知识缺乏的现状,他开始教授工人机械加工及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勤勉踏实,认真负责,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采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的方法,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并通过互帮互学,加速推进工人知识化的进程。他采用的教学手段灵活,讲解方式通俗易懂,使大批的生产工人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很快地掌握运用实践需要的操作理论知识。有些老工人只有小学文化,在他的教授和帮助下,也很快地学习掌握了电工、电机等急需的专业知识,并在生产中能独立进行有关电工、电机修理的理论计算,解决了不少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也解决了当时工厂缺乏知识和技术型人才的难题。他推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当时的教育改革试点,得到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重视,他本人还在天津市、河北省先进教师代表大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发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北省电台还进行了广播。天津市和河北省将他的教学经验在许多城市介绍和推广。1960年,《工人日报》报道了他的做法,并刊登了赵慕梁撰写的《关于老工人实有知识水平》的调查报告,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赵慕梁还主持编写了约45万字的培训教材,基本上满足了老工人培训班的需要。在任教期间,最忙时他同时担任5门课的教学,每天任课6课时以上,有时甚至全天任课。繁重的教学工作使他每天只睡4小时左右。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还对老工人讲授冷压加工知识,自己绘制出全套设计图样并演练计算,编制出主要零件的工艺规程,并指导他们进行复杂的工艺及模具设计计算。在他的耐心和努力下,有24位小学文化程度的老工人,通过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全部完成了课程设计,并可独立进行冷冲模具的设计与计算。老工人教学试点工作的完成,引起河北省委的高度重视,原河北省委书记张承先同志接见了赵慕梁同志,其事迹当时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行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青年》杂志还刊登了他撰写的《知识分子在劳动化的进程中教学改革的创举》文章,并被《中国建设》杂志选译为“Whatteachingtheworkershastaughtme”对外发行。从1958—1962年,赵慕梁先后荣获厂级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及区级、军工系统、天津市、河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60年,国务院授予赵慕梁“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5年,赵慕梁支援“三线”建设,到贵州遵义市天义电工厂(简称天义厂)工作。当时天义厂百废待兴,他在任技术员的同时,积极参与工厂技术学校的基础建设工作和工艺学、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和教务工作,并主持编写了天义技术学校管理制度。1972—1976年,他在工人大学教授工程力学,并参加了航空部技工学校数学、电工类教育计划的起草、编写和审定工作。1979年以后,他正式在厂技工学校任教,先后任教员、教务、副校长等职,教授数学、航空概论、企业管理、工程力学等课程,直至退休他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干,为天义厂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赵慕梁于1994年1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