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34

第34章 李临庄 1977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

李临庄(1936.5—2005.12),湖南涟沅人,1977年全国先进生产者、1979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南方)工人。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8月毕业于中南248技校,同年分配到国营第331厂(现中航工业南方)干钻工,1983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1986年毕业,回单位任企业管理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6月调南安公司继续从事钳工工作。1955—1983年的29年间,李临庄累计完成了102年的生产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出色的贡献。1958年获湖南省先进生产者称号;从1972年起,他连续11年被评为厂级劳动模范和学大庆标兵;1975年,株洲市委授予他“铁人式工人”的光荣称号;1976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授予他“跑在时间前面的人”的光荣称号,1977年、1979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1978年、1982年获全国体育先进个人称号,还多次被评为部、省级劳模。1978年和1983年,他先后当选为全国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1991年退休。2005年12月去世。

李临庄自1955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鼓励下,自觉做主人,拼命争贡献。李临庄常说:“社会主义等不来,喊不来,只能扎扎实实干出来!”他用拼搏精神夺高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岗位任务拼命干。“一个工人,有十分劲,决不使九分九”。这是李临庄经常讲的一句话。1958年,他负责工厂剪板机的操作,全厂用的钣金材料,有一半要从他手下经过。他吃在工房,睡在工房,干在工房,曾经7天7夜没离工房。一次手指被机床压伤,他哈口气,搓一搓,扯一块抹布包一包,又继续干。那一年,他完成7年工作量。厂里《工人导报》多次报道他“跨骏马”、“放卫星”的先进事迹,称他是“突额能手”、“生产虎将”。1965年8月组织安排他从30车间到一分厂,给他3天假办手续,他接到调令的当天,加班到深夜12点,把自己岗位上的350件活全部干完才交班。第二天一早到新单位报到。班长分配他工作,他的要求是:“一要干大件,二要任务忙”,后来分配他在大件班干钻工,他看到每部钻床三班配了3个人,任务吃不饱,就和另外两位工人商量,抽出一人干别的事,两人干三人的活。后来,他感到两人干一台机床任务也不饱满,又主动找领导要求,一个人承担3个人的工作量。随着生产任务的增加,从1967年起,他从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床,开始轮流操作两台机床,干了立钻,再干多轴钻。到了1972年,他又同时开动两部机床,交叉作业。他这样干,一天要提着9千克重的零件,在两台机床间来回跑,常常冬天穿一件单衣还流汗。有人见他这样拼命干,对他说:“你这样干下去,再干几年会累死的”。他豪迈地说:“没有干劲,争不了上游。怕苦怕累,就不能多做贡献!”就凭着这种拼命精神,1955—1972年,累计完成40年的工作量。

第二个特点是争分夺秒抢时间。李临庄从来就是8小时之内争分抢秒干,8小时外自觉加班加点干。对于加班,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不是加班,是在尽自己的义务”。1970年以前,他平均一天要上10小时的班;1970年以后,他每天干12小时活。为突击急件,他总是一连几天几晚不下班。从不睡午觉,星期天、节假日很少休息过,他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用在生产上。1980年初,工厂调整生产线,他所在的车间搬迁到离他家0.5千米以外的新工房,过去上班只要三分钟就进了工房,现在要半个多小时,一天往返要花将近两小时。他不愿把时间白白丢在路上,每天早起床,吃完早饭,带上中、晚饭。跑步到车间干活,中、晚餐就在机床边吃。后来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又抢回了半个多小时的走路时间。李临庄的社会活动比较多,开会、学习要占去生产时间,他就在外出之前突击把任务干完。1981年他去参加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前的10多天,每天晚上干到11点多,临走前一天,又从早上6点多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7点。领导和同志们怕他受不了,劝他早些回去休息,他笑着说“没关系,到火车上正好睡觉”。1983年5月李临庄参加六届人大前夕,连续几天干到晚上两三点,硬是实现了他5个月干完3年工作量的计划。

第三个特点是巧干争高速,优质保高产。李临庄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从加工的工序、工量具的摆放,到零件装上装下的动作,甚至连干活时走路的步伐,都经过精心的计划安排,做到处处得心应手,迅速准确。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革新改进,提高工作效率。1958年李临庄实现20余项小改小革,提高的效益相当于3年的工作量,成为全厂著名的生产闯将和革新能手。以后,他巧干更上一层楼,仅1974年,他搞的小改小革和运用优选法成果就有36项。他很有感受地说:我一年干几年的活,巧干帮了大忙。

李临庄还注意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优质高产。他在生产中制定了保质保量的四条措施:一是干活前看清图样资料,问清历史情况,决不凭经验盲目加工;二是严格首件检查,使产品完全合格后再大干;三是加工中注意抽查,保持质量稳定;四是交接班清楚,互相交流保质经验。

李临庄就凭着这种拼搏精神,完成的生产任务一年比一年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每年完成一年半到两年的工作量,70年代,他每年完成3~5年工作量,80年代头3年,他每年完成6年以上工作量。这位不知疲倦的生产闯将,他曾经制定了一个大干的宏伟目标:要在自己进厂30年的1985年,干满100年的工作量,他的宏伟规划在1984年初胜利实现了。李临庄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评价。1975年,株洲市委授予他“铁人式工人”的光荣称号,1976年,第三机械工业部授予他“跑在时间前面的人”的光荣称号,1977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李临庄于1991年退休,2005年1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