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50

第50章 赵渠森 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赵渠森(1936.12—2003.1),浙江湖州人,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第625所(现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制造所)工程师,国际著名复合材料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4年10月—1956年8月,浙江省工业厅保卫干事,保卫科临时负责人;1959年9月调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所(现中航工业制造所),历任非金属工艺组组长、化学专业组组长,碳纤维复合材料组副组长、组长,科技委副主任。赵渠森一直在科研第一线,把获得的成果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为我国的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先后发表论文28篇,翻译、编译、合作专著共9本,归档技术报告8份。带硕士3人,合带博士1人。197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1年获部“七五”预研三等功;1992年获某型号个人二等功;1993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4年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11月退休。2003年1月去世。

20世纪60年代初,赵渠森从事雷达罩、航空电机修复和铝化学氧化研究,他研制出的铝氧化槽液配方被列入原航空部标准并推广到各航空工厂,在应用中提高工作效率6~7倍。1971年研制出第一束连续长碳纤维,随后研制成功风扇叶片、混杂纤维进气道外侧壁板和全复合材料垂尾静力件等。试验证明自制的碳纤维是可行的,特别是全复合材料垂尾的相继试飞成功,开创了我国飞机使用复合材料时代;复合材料外侧壁板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赵渠森获“有突出贡献科学工作者”称号。1985年,赵渠森研究出的双马树脂QY8911成功满足某型号需求。1990年,继航空型8911树脂后又开发了航天8911Ⅱ、韧性8911Ⅲ、RTM8911Ⅳ、高韧性9511和RFI9512,构成了8911树脂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工艺性、耐湿热性和抗冲击韧性三者兼优,现已广泛在型号任务中得到应用,它是国内第一个在各种机型应用最广的材料。1994年,8911受到国防科工委军用新材料组通报表扬。赵渠森还针对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变形和相形貌等问题提出理论新解,在外侧壁、垂尾和QY9511树脂中见效,QY9511已成功用于“九五”翼身融合体项目。1995年,赵渠森在国家科委安排的对外合作项目中被指定为中方首席专家,他首次成功地用RTM方法制造出30mm厚1300×1300板材,提出了模具构型,可在线观察出捉摸不定的树脂流向。该项目已获得专利。

赵渠森时时关注行业发展新方向,跟踪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自1982年他参加了中国航空研究院/瑞典航空研究院的首次科技合作项目,与美国AppliedPolym合作研究中温树脂取得成功后,还应邀赴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大学、香港理工等大学作学术报告,多次参加美国先进材料与工艺协会学术活动,并成为该协会会员。他发表了论文28篇,翻译、编译、合作专著共9本。经他编译和合编的《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材料飞机构件制造技术》、《复合材料工作手册》等著作,是国内相关技术的第一书,为推动复合材料的普及迈出了第一步。

赵渠森1999年11月退休,2003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