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51

第51章 张荫锡 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张荫锡(1937.9—),江苏无锡人,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612研究所(现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导弹院)技术员。196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同年分配到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现中航工业导弹院)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张荫锡长期从事空空导弹引信的研究设计工作。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他的同事们对引信仿真试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并承担了国家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其成果被广泛应用。197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9年获三机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先后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10月退休。

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建所初期,导弹引信的试验手段非常落后,张荫锡和他的同事们对引信仿真试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当时为了测量引信与飞机的交会参数,把真实的引信架高2米,飞机在引信上空超低空(5~15米)飞行,测量引信与飞机的交会参数。飞行员冒着极大的危险飞行。为了改变这种危险状况,张荫锡和他的同事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将引信架高10米,用高速通过引信下方的小轿车作目标与引信交会进行试验。无论是采用风险较大的飞机作运动目标,还是采用小轿车作运动目标,都由于引信固定不动,均不能考核运动中各种因素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后来他们又将引信固定到火箭橇上,把目标固定,使火箭橇的速度达到159米/秒,引信随着火箭橇运动,通过目标时产生交会。但因铁路的平直度低和火箭橇设计也不理想,试验结果仍不满意。但他们并未停止探索,又开始研究柔性滑轨试验,即把载有引信的火箭滑行体在两根钢丝绳上以接近200米/秒的速度实现引信与预置目标的交会。在这个过程中张荫锡表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结合正在研制的PL-3空空导弹引信遇到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提高产品性能的诸多因素,发现接近目标时的相对速度影响最为严重,如能根据实际相对速度来实时自动调整产品的相应参数,就能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从而提出自动测速的原理和实时控制的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实现途径,并参照模拟计算机技术的某些方法,完成了方案设计并亲自装调出了相应的产品。该项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设计上有较大的创新,并经靶场试验取得成功。该项技术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表彰,1979年获得国防工业重大科技改进一等奖。

在国家“六·五”期间,研究所开始研制PL-5乙空空导弹,其中引信故障是困扰该型号的关键部件之一。引信的主要故障是早炸和拒炸,从1966年开始直到1984年,引信技术攻关几乎没有间断。张荫锡任该空空导弹无线电引信关键技术攻关组组长、主任设计师,他带领攻关组分析故障原因,采取各种改进措施,如改进电池焊接工艺,解决电池掉电、漏气、噪声大等问题。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仅到试验基地做试验就达26次,累计在戈壁滩的工作时间超过7年。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10月—1985年1月,在空中靶试中,全部引信合格,攻关终于取得成功,空军党委和航空工业部致函祝贺,张荫锡因此获得重奖。该型号于1986年完成设计定型,随即装备部队。为此,张荫锡领导的攻关组荣立集体一等功,获部三等成果奖。

张荫锡在国家“七·五”期间,承担了国防科工委跨部门重点预研课题“中红外引信技术研究”和“打靶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两个课题,任课题组组长。在“中红外引信技术研究”中,对引信总体系统设计、光学系统设计方面采用单片微机技术来实现数字化信息处理和自适应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验证,均有创新和较大技术进步,获部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和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在“打靶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因在导弹与目标空间交会状态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中,发现了空间多物体高速相对运动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并推导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程。该模型具有独创性的数学物理模型,比现有国内外所能见到的描述同类物体运动关系的其他模型更为简捷、精确、直观,并消除了现有相对模型中存在的难以用数学方程正确描述的弹道弯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在国内首先完成了此种运动关系的动画显示,因而获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该模型在国内相应领域内已作为基础理论的方法之一,在多个新课题研究和多篇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被广泛应用。

张荫锡在国家“八·五”期间,承担了科工委跨部门重点预研项目“双色组合目标探测技术研究”,任课题组长。该项目在国内相应研究领域内,开拓出了新的技术途径。获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

张荫锡在国家“九·五”期间,承担了科工委跨部门重点预研项目“红外简易成像引信技术研究”和“红外/毫米波双模引信”两个课题的研制任务,任课题组副组长。该课题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评审与验收,与会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工程化激光引信的方案设计中,他大胆地提出了“包容法”探测原理的设计思想,使得工程化激光引信产品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30%,还降低了工程化引信的调试难度,从而提高了引信产品的合格率,降低了引信的研制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确保了工程化引信的按质、按期完成。

张荫锡于1997年10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