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68

第68章 林菊凤 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

林菊凤(1956—),上海人,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时任贵州西南工具总厂(现中航工业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西工)工人。1977年参加工作,在西南工具总厂干铣工。林菊凤工作25年来,一直工作在刃磨机床旁,勤学苦练,练出了一手好技术,只要凭手感和眼睛及磨削时的声音,就能把各种不同的刃具在不同角度一次准确地磨出来,而别的同志往往要试磨两三次才能合格。由于她的突出表现,1993年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199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贵航集团劳动模范;1995年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贵航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得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标兵称号;1998年被贵州省国防工业工会评为职业道德标兵;1998年被授予“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称号。2001年10月退休。

1977年4月,21岁的林菊凤告别了3年的知青生活,踏进了工厂的大门。

初进厂,林菊凤对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和陌生。她什么都想学,哪台机床都想动一动,恨不得马上就能上机床操作,看到小组里一位仅比她年长几岁的青年,刃磨得又快又漂亮,心里直痒痒,性格倔强的她暗下决心:我要赶上她。

一天,组长安排她和另外两人包干一项立铣刀,刃磨的所有工序都由她们来完成。林菊凤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就不假思索,痛痛快快应承了。没想到,开端面齿时,他们碰上了“拦路虎”。这种出口立铣刀,对端面齿形状有特殊要求,他们谁也没有干过。横下一条心闯关吧,不行!干砸了,于己于厂都无法交待,正应验了那句“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的名谚。林菊凤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求助别人加工。任务算完成了,羞愧却深深刺痛了林菊凤的心。她感到自己技术上的差距。林菊凤更加发狠了!磨周齿,开端齿,凡是没有干过的她都要学一学。一有空隙,就找来各种类型的废刀具照着练。小组和车间领导见林菊凤干活麻利、实在,也就格外关照她,有什么难活、急活就总想把她带进去,使林菊凤多了不少在技术上长进的机会。

加工一种比筷子头还小的微型立铣刀的周齿后角是刀具刃磨中的难题之一,加工精度要求高,公差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10。刃磨这种活好比在机床上搞微雕,费眼神不说,稍不留意,尺寸就超差。一般人要么不敢干,要么刃磨效率很低,废品率高。而林菊凤所在车间的这种小立铣刀特别多,任务往往“卡”在周齿后角工序上,常常令车间领导“头痛”。针对微型立铣刀的刃磨特点,林菊凤从磨削余量的选择到进刀力度和速度的把握,一次一次寻找规律,一点一滴积累经验,终于摸索出一套独到的加工方法。原来需要试磨好几次才能合格的产品,现在她只需凭手感,听磨削时的声音,看磨削时的火花,就能将不同刀具的不同角度一次准确地磨出。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合格品率达98%。

有一次,一位外商拿来一件韩国的立铣刀,分厂领导请林菊凤当场磨制周齿后角。第一次见到这种立铣刀的林菊凤随即楞了一下,但马上就镇静下来,她拿过刀具,自信地目测出后角的大小,然后从装活、调整机床,到进刀、退刀、卸活,整个过程轻快自如,动作娴熟协调,犹如一位功底熟谙的画家的洒脱手法。经检测完全符合要求,一次磨制成功。外商竖起大拇指,连称“OK”!

过硬的技术使林菊凤在生产中如虎添翼,干同样的产品,工效比别人高出一倍多,在小组里,她一人要顶两个半人。平时,别人不干的她干了;别人嫌工时少,技术难度大的,她完成了。在技术殿堂里,她当之无愧地获取了国家级工人技师证书。

凡熟悉刃磨的人都清楚,刃磨工的劳动是非常艰苦的。干活时要靠在齐胸高的磨床上,双手协调动作,一靠就是几个小时,任务紧急时,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苦脏不说,一天下来手臂常常青肿酸痛抬不起来,半拉身子发木,站时间长了腿肚就涨痛。每天刃磨间飘着抽风机难以吸尽的粉尘,干活时必须戴口罩,可是一戴口罩,一会儿就捂得浑身是汗,汗水和着粉尘顺着脖子和脊梁往下淌,那个难受劲就别提了。遇到抛光活和长钻头磨钻尖,更是又脏又累,有的男同志都吃不消,她却包揽下来,为此双手经常打起血泡,手臂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头天的伤痛还没好,第二天又得忍痛继续干。

因此,有的人干不多久就提出调换工种,或者对脏活难活不沾边。林菊凤却迎着困难上,她常说:“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干活哪有不吃苦的。如果大家都不干,工厂哪来的效益。”

就是这样,林菊凤工作25年来,一直工作在刃磨的机床旁,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她工作兢兢业业,只要一进车间就像个“拼命三郎”,一头扎进生产中,她干活、交检都是快节奏、高效率的。

林菊凤于2001年10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