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79

第79章 张明 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张明(1940.1—),河北永清人,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导弹院)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同年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现中航工业导弹院)工作,1988年3月晋升为研究员。张明从事红外技术研究30余年,是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参与了多项重点型号产品研制工作,解决了“跟踪平稳性,抗目标背景干扰”等多项重大技术关键。1987年1月被航空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93年荣立航空工业总公司一等功;1993年5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12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1994年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张明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2000年2月退休。

张明在红外导引头设计方面有很多成就。从1976年开始,他就开始了格斗型导引头的研制,1982年制造出原理样机,进行了试验;1985年制造出全尺寸样机,完成全面测试。

该导引头采用了自行设计的离轴-共轴调制技术和相应的调制盘,首次采用了变频-变视场技术,可实现大视场截获、小视场跟踪;采用了浸没型锑化铟制冷探测器,解决了制冷滤光片、冷视场光栏、大回转角光学系统一体化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因该导引头在跟踪角速度、跟踪范围、自动截获能力、变系数导引规律和全向探测能力方面达到国际上红外格斗导引头的水平,曾获得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格斗型红外导引头的研制为随后的某引进型产品转让生产和消化吸收其技术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从1986年开始,张明又带领他的同事们开展红外成像技术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克服了当时国内工艺技术水平和器件水平相对落后的困难,采用章动扫描、线列探测器件、帧捕捉、光纤传像和数字信息处理等技术,其中章动扫描加线列探测器件构成成像系统在国内外尚属先例。该预先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第四代先进红外导弹的研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特别是在PL-5乙导引头的性能调试与故障排除中,张明曾被领导和同事们誉为“神手”,一旦PL-5乙导引头发生故障或性能调试不顺利,只要张明一上手,导引头的问题总能得到及时解决。“神手”的称谓是与他对产品的熟悉和研制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张明长期从事空空导弹红外导引头的研究设计工作,同样也重视导引头的试验手段的建设。建所初期,导引头的试验手段非常落后,张明积极协助路学荣、郑志伟等专家对导引头仿真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进行了积极探索研究,1963年他们委托上海工厂加工,1964年初设备陆续到位。他们在3间旧平房中开始建立简易实验室,配备标准仪器46台(套)。在简陋条件下,开始对PL-2导引头的性能测试。经过对产品实际的测试,加深了对PL-2导引头技术文件及技术指标的理解,为承担PL-2导弹仿制总设计师单位职责提供了技术准备,为其后同类导引头的研制提供了基础,也为建设更为先进的实验室积累了经验。1970年,设计了PL-5乙导引头调试专用转台及其配套设备。到1980年,他们又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红外导引头综合测试转台。

张明于2000年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