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80

第80章 陈逸平 1995年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

陈逸平(1937.10—),湖北武汉人,1995年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时任国营金城机械厂(现中航工业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金城)党委书记。1962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1962年10月在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科技处工作,1965年3月在第六研究院第六研究所科技处工作。1967年3月任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党委书记,1984年6月任航空工业部弹射救生设备研究所党委书记,1989年10月任国营金城机械厂党委书记,1996年5月中航工业总公司金城集团有限公司任副董事长,1997年3月任南京航空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陈逸平在担任国营金城机械厂党委书记期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工厂活动,有力推进了工厂两个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1995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2002年3月退休。

“八五”期间,是金城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时任国营金城机械厂党委书记的陈逸平深知肩负的责任。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工厂活动,有力推进了工厂两个文明建设。

1991—1995年,工厂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上升,1995年工业总产值33.97亿元,为1991年的13.6倍;销售收入33.56亿元,为1991年的13倍;利税总额为6亿多元,为1991年的19倍;出口创汇额为1037万美元,为1991年的9倍;1995年主要民品摩托车年产量65.57万辆,为1991年产量的14倍;总资产由1990年的1.54亿元增长到1994年的14.69亿元。

自1991年国营金城机械厂首次登上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金榜开始,金城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1994年金城集团按利税总额排序位列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111位,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名列第68位,金城机械厂在1994年国有企业500强评选中被誉为“中国的脊梁”,同时被中国名牌产品暨明星企业评选组委员评为“中国明星企业”,金城牌摩托车及147F系列发动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厂党委根据双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建立了“横向包、纵向保”的创建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体系,群众性的创建活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1994年以“金城形象素质上台阶”为主要内容,1995年以培养“金城明星职工”为主要内容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的竞赛活动。5年来共获评省、市标兵班组4个,工厂连年评出双文明先进集体约20家,双文明标兵班组约10家,厂级先进标兵数十名。1993年和1994年度工厂被评为“江苏省生产现场管理先进企业”和1994年“江苏省班组建设先进集体”。

“八五”期间在陈逸平的领导下,工厂以改革、发展、稳定为主题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唱响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弦律。以多种形式及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将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与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厂报、厂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橱窗、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种有形的教育活动。

工厂积极组织参加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企业道德风尚,“八五”期间来工厂为抗旱抗涝防汛救灾捐款、提供物资器材近50万元,向贫困点捐款10多万元。企业内部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出金城人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1993年开始,工厂连续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省、市“文明单位”。

“八五”期间,陈逸平以“务实创新上水平,保证和促进生产经营上台阶”为要求,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要上一线到市场”的课题,要求各级党组织抓好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厂党委集合企业实际,每年突出一个主题,使人员观念和整体素质不断跟上改革新步伐,为金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993年起,厂党委开展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创优争先活动。厂党委设立了“党群工作实践成果创新奖”,各支部按照“方法创新、实践有效果,推广有价值”的基本原则和评审程序,对获奖支部进行颁奖。这些支部的创新成果,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支部工作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态势。围绕改革与建设中的关键和难点,以提高质量、新品开发、市场营销、科学管理等重大工作为内容,大力开展“党员工程”活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的作用。1995年,工厂党委被南京市授予“坚强的战斗堡垒”称号。

“人才是企业的发展动力”,陈逸平始终关注企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培训工作要渗透到工厂生产、科研、营销、管理等各种岗位中去的要求。为使岗位培训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工厂制定了各类人员岗位规范。“八五”期间,工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10个,培训达1.5万人次。同时工厂年年分层次组织各类技能比赛,推动了职工中“一岗多能,一专多能”风气的形成。

“八五”期间,工厂还将培训工作由核心厂拓展到金城集团的成员厂家中去,为发展集团事业,提高整体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995年,工厂又掀起了一个提高四员(设计员、工艺员、检验员、管理员)素质、培养金城特色人才的高潮,为开创新的企业培训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陈逸平于2002年3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