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08

第8章 马世英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马世英(1917.12—1998.9),江苏南通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时任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现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黎明)副总工艺师,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专家。1939年7月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5年8月赴美国实习。1946年被哈佛大学接纳为应用物理与工程科学系研究生,1947年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底特律市爱克塞洛公司设计室从事设计工作。1948年5月回国,任上海中央机器公司工程师。1949年6月任上海精密工具厂制造组组长、工程师。1952年6月调沈阳国营111厂(现中航工业黎明)任施工科副科长。1955年2月调任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副总工艺师。1958年10月调西安红旗机械厂(现中航工业西航)历任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科技委主任。马世英曾当选沈阳市大东区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被选为沈阳市先进生产者、第二机械工业部先进生产者,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他是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6月退休。1998年9月去世。

1952年,马世英响应祖国支援航空工业建设的号召,只身来到沈阳国营111厂。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年轻的人民空军驾驶苏制米格战斗机与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作战。机上装的维卡型发动机,必须定期返回工厂更换大量零、组件,如涡轮叶片、火焰筒、精密喷嘴等。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职工技术水平不高,面对高精尖技术的喷气式发动机,其零、组件大都使用不锈钢或耐高温合金钢制造,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切削加工困难,冲压成形件的材料回弹量不易掌握。马世英深入车间日夜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奋战,共同研讨排解多方面的技术难题。但同时又看到,由于工人为了掌握加工技术,必须反复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致使从苏联远道运来的贵重毛坯材料报废,大量堆积在厂房里,马世英心情极其沉重。经反复思考,终于形成了“以假代真,以贱代贵”的构想,大胆提出“以假毛料趟路”的建议。即用普通便宜钢材代替进口的贵重材料,仿造出假毛坯,给工人以较多的实际操作提高加工技能的机会,并检查工艺装备和设备调整的准确性,提前检验工装、设备。试制成功后再投入正式毛坯加工,以保证发动机零部件一次试制定型。

马世英这个建议逐项试验推广。反复实践的成效令人振奋,它加快了工人掌握技术和零、组件试制定型的进度,节约了大量贵重毛坯材料,加速了发动机修复进程。一台台发动机,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迅速修复,装上战斗机后又重返抗美援朝战场。这种工艺方法后来被航空工业界称为“走先锋批”,作为航空发动机试制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被广泛应用,并在后来不断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1958年,马世英调至红旗机械厂任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副厂长。期间,在试制涡喷5、涡喷8、涡扇9等各型发动机时,全都运用了这种工艺方法。随着实践的深入和项目的扩大,“走先锋批”也带来了大量的工艺技术问题。如:真假毛坯不同材质对加工方法、工艺程序、测量标准等带来的差异,对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的参数差异等都需要反复摸索探讨,加以解决。当这些技术问题在众多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下逐项解决后,使“走先锋批”的内容丰富,经验更加成熟。

1963年,马世英负责组织试制成功结构复杂、精度要求很高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铝合金和镁合金的两层机加薄壁壳体,并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研制任务。

1970年马世英恢复工作,重返原来的领导岗位。他经过调查研究,确定把“毛料精化”作为工艺改革的重点。然后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深入讨论,选定课题,拟定方案和实施计划。数年之间,在马世英的组织指导下,一朵朵工艺改革之花相继开放。1972年,首台自行设计制造的环形件轧制用扩孔机安装调试成功,建立了毛坯扩孔流水线,原来用离心法浇铸的30项环形件毛坯,全部改用轧制法,提高材料利用率30%以上。1974年,开始成批用新试成的低压浇铸方法制造燃烧室头部6种零件,单件毛坯重量比原来降低3/5,金属实收率达95%以上,合格率达100%,后续加工工序也大大简化了。

1975年,经马世英规划、组织,建成了冷轧精密型材闪光对焊流水线,采用全新工艺和新的焊接方案,加工涡喷5和涡喷8发动机9种环形安装边,代替原来的离心浇铸方法,使材料利用率由12.9%提高到54.9%,当时每年可节约贵重钢材69吨,获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1977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5年,在我国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制造技术中,马世英一方面参与组织领导了生产技术准备、试制等工作,同时长时间担任中英联络组中方总代表,与英方谈判处理各种问题,为顺利完成这次重大军用技术的引进任务和斯贝发动机的试制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退休后,马世英还仍然关注专业技术理论研究,撰写的《从目前到2000年国际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一文,发表在《2000年的中国航空》一书中。马世英还参与组织编译出版了《实用柔性制造系统》一书。

马世英曾担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委第二届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会材料及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发动机工艺专业组组长,陕西省航空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协常务委员。

马世英于1998年9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