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09

第9章 马佑清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马佑清(1918.1—1992.12),湖南岳阳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南方)铸工,工人工程师。1946年6月参加新四军;1948年3月起北海六厂、徐州兵工厂工人;1950年11月起在中央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第331厂(现中航工业南方)工人、工长、工人工程师。他掌握了8种新技术,学会了7种先进经验,42次改进操作方法,在突破新品试制关键技术,改造工具设备,节约原材料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工作效率平均提高数十倍。他带领小组突破工时定额25%,提前42个月完成5年计划。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年4月获部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1959年获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出席过株洲市、湖南省、第二机械工业部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株洲市、湖南省和全国残废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是株洲市人代会代表、湖南省党代会代表。1992年12月去世。

马佑清1950年到第331厂工作后,在铸造车间高调波灶小组工作,6级铸工,是中航工业南方最早的建设者之一。1953年,工厂开展了全面的新品试制工作,马佑清既没有技术基础,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虚心而又勤奋地向技术人员学习,向苏联专家学习,边学边干。他的学习方法是,抓住一种,就要学透一种;一次记不得,两次三次,连走路吃饭都不放过,一直到能够干出活为止。1955年,某新品要采用离心浇铸加工技术,大家都没有干过,他和组里的同志一连试了五天都没有浇出一个合格产品,当时组里的同志也泄了气,不想再搞。他一面鼓励大家,一面日夜在工房做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日苦战,他终于找到了门道,通过改进浇口斜度和浇注速度浇出了产品,随后又攻克了产品内孔大,浇不满等技术关键,不仅按期完成任务,而且,使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100%,并将原来由15人操作改变为3人操作,提高效率1倍多。

他就是这样靠着勤学苦练,几年间学会并掌握了坩钳熔铜、高调波化铜化铁、青铜离心浇铸、涨圈砂型、铅青铜浇铸等不同的操作技术,学会了多种先进经验,几十次改进操作方法,成为突破生产技术关键的模范。

马佑清在工作中善于把个人智慧和力量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相结合,他常对大家说:“不怕问题多,人多出诸葛亮,只要大家多出主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1954年生产任务繁重,为了保证任务的完成,他发动全组讨论,并请了技术人员等同志参加,结果大家想出来很多好办法。同时他结合大家的建议多次研究,创造了涨圈一人造型法,效率提高1倍多,原来需要6个月完成的任务,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而且质量100%合格。

马佑清还经常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帮助同志。涨圈砂型出烘房时,一般都要冷却以后才去拿,但那样每天会少一灶涨圈砂型,完不成当天的计划。可涨圈砂型刚烘好时,烘房内有80℃的高温,有的同志担心温度太高,会烧掉眉毛,不想去拿,但他想,虽然灶温高,但只要动作快点,还是可以拿的,于是他带头去拿砂型。大家看着年龄最大的马师傅都不怕苦不怕险,受到了感染,跟着去拿,一下子把烘房里的砂型都搬出来了。他就是这样依靠集体,与大家共同进步。

在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生产高潮中,马佑清一直与时间赛跑,他不但坚持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而且通过大胆进行革新技术来提高效率。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0项技术革新,解决了发动机衬套的点状偏析的问题;创造了一种手提小烧灶只要15分钟就可以熔化30千克铁水的纪录,每一灶可为国家节约32元,随后又将这种炉子进行了改造,并借助苏联的双联熔化法,大大提高了涨圈毛坯的产量;改进化铜高调波灶管灶方法,产量每灶提高40千克,并缩短熔化时间30%,同时又改进了化铁高调波灶用石英粉筑灶,使每个灶的使用寿命由70次提高到100次,提前90天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马佑清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92年1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