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14

第14章 李兆翔

李兆翔(1914.9—1999.9),吉林长春人,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193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初,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八路军,担任自卫军指导员、120师358旅政治指导员、组织科长,晋西北新军政治部组织科长;1942—1945年,李兆翔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任吉林军区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干部科科长、警卫团主任、独立八团政委、164师490团副政委,后调到东北航校任政治部组织科长、机务处政委。1950年5月,李兆翔任东北修理总厂厂长兼政委、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厂长。1952年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设计处处长,航空工业局分党组成员,二机部第二设计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二机部第四设计院院长。1960年10月,任航空工业局分党组成员,第三机械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司长。1969年后任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基建后勤组组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等职。1973年底调回部机关,任基建局局长、部党组成员、三局局长,1980年8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顾问。1982年12月离休。1999年9月因病逝世。

1950年5月,李兆翔任东北修理总厂厂长兼政委。东北修理总厂在一片废墟上经过恢复性的整修和扩建,拥有各种设备600台左右,3000多名干部和工人,建筑面积近17万米2,初步展开了飞机、发动机修理,并开始进行少量修配件的制造,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在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生产上拉开了序幕。

1951年4月,中央决定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空军党委根据中央决定,将东北修理总厂及其所属工厂全部移交给航空工业局。1951年6月29日,移交工作正式签字。空军代表马文、航空工业局代表陈一民、东北修理总厂代表李兆翔分别在移交表上签字,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移交表上,移交人、接收人都是李兆翔,因那时李兆翔已被任命为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厂长。在李兆翔的带领下,克服了种种困难,1952年上半年就修理发动机324台。

1952年李兆翔被调任二机部航空工业设计处处长,1953年任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分党组成员。1955年任二机部第二设计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56年任二机部第四设计院(简称四院)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注意关心培养年轻的技术人员,让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搞毕业设计,积极主张苏联专家到国内来进行工程基建设计以加快设计和建设的进度,使航空工业重点企业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等一批单位的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同时年轻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成为航空工业工程设计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为此受到中央领导的表彰。

李兆翔在四院工作的10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10年。“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航空工业和全国其他战线一样,一大批厂所需要规划和建设。这期间不仅建了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也建了一些辅机厂,同时也兴建了科技情报、材料、工艺和试飞等研究所。为了适应新任务,在李兆翔的领导下,四院试行了总工程师室和总设计师室,还成立了一个非实体机构的技术委员会,研究讨论技术政策、各专业技术专业方向和一些重大技术决策等问题。由于四院也属新建机构,人员构成以新人为主,所以李兆翔注重青年人的培养,一方面给他们压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一方面组织老同志讲课,以老带新的办法促使新人成长。李兆翔要求科技人员必须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让他们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下到工厂。如:结合检查设计质量,派遣工艺人员下厂实习,摸清生产过程,收集改进设计的资料;土建和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到了现场,一方面向现场工作人员解释图样,检查自己的设计质量,另一方面听取施工单位的意见,协助工厂施工,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科技人员工作水平的另一种途径是在院里开办业余学校,李兆翔亲任校长,各部设主任,校务由教育科负责,教员从有经验的设计员和翻译中聘请,少数教员是从大学聘请的,同时院里还开设了技术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李兆翔还大力提拔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到领导岗位担任院科一级领导,1953年提拔7名,1957年提拔了近40名,极大地提高了四院的技术水平和领导力量。

1956年3月1日,李兆翔在全国基建会议上做了《我们是怎样加快设计速度的》经验介绍。由于配合苏方专家,采用两个阶段的设计和标准图重复使用设计,加强管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使设计的“一五”计划提前一年半完成。1960年10月,李兆翔任航空工业局分党组成员,分工管理基本建设,但他大部分时间仍在四院工作,直到1963年三机部成立,才正式离开四院到部生产技术司工作。

1963年李兆翔任三机部生产技术司司长。1969年调到贵州,先后任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基建后勤组组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在军管会的领导下负责科研、生产和基建后勤工作。

李兆翔是在贵州航空工业建设由第二阶段转向第三阶段的关键时刻调任的。从1965年下半年到1969年底,在4年半的时间里,是基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时期,建设了34个工厂和12个辅助项目,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对口包建、全面铺开”,到1969年底整个贵航系统已经有18个工厂部分投产。李兆翔在总结第二阶段基本建设情况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又掀起了第三阶段基本建设高潮,其基本特点是“对口支援”,又增建了11个辅机厂,为贵州航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经过贵航人坚持不懈的9年努力,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航空工业基地已经建成,它也标志着基地基本建设基本结束,建设高峰即将过去,正常的科研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运行。

在贵航工作期间,李兆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用少量的资金使基地的工作运转起来,为使生产布局相对合理,他将基地的行业调整相对集中,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制造厂由4个改为3个,在解决基地组建初期几百台老设备闲置积压的问题上,大胆思考、勇于创新,改变原有设备管理办法,很快使设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1973年底李兆翔被调回部机关,任基建局局长、部党组成员、三局局长。在进行技术引进问题上,李兆翔坚持“既要少花钱又要拿到技术”的原则,强调“要买用得上的产品”,节约使用外汇。1980年8月李兆翔任航空工业部顾问,1982年12月离休。

在离休后,李兆翔担任离休老部长党支部书记。1988年3月,李兆翔被聘为《中国航空工业基建专业史》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被授予“在献身航空、服务四化的伟大事业中艰苦奋斗三十年”荣誉证书。在1991年4月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时,以在“献身航空,服务四化”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卓著,获得特别荣誉奖。1999年9月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