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19

第19章 陈少中

陈少中(1921.9—2008.12),四川犍为人,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中央组织部训练班、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后历任延安军委参谋部一局参谋、副科长,延安中央情报部军事情报室第二组组长。1942—1946年历任晋绥军区三军分区司令部秘书,晋绥独立二旅司令部联络科科长。1946年后历任吉林省吉北地委城工部部长,长春市工委武装部部长,长春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工业局局长。1951年1月任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1952年6月—1953年7月,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处长、副局长。1953年8月—1954年6月,任沈阳飞机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4年7月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三生产技术司司长、技术局局长。1978年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6月离休,2008年12月因病逝世。

在抗美援朝的艰苦时期,陈少中从地方调到部队,任东北军区空军工程部副部长。1952年调到新成立的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任处长、副局长。陈少中成为航空工业局领导人之一后不久,就主动请缨到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沈阳飞机制造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他认识到自己虽然在地方担任过建设局长和工业局长,在部队也担任过空军工程部的领导,但没有亲自指挥过生产现代化飞机的大厂。因此来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后,他首先注重调查研究,在厂部办公室几乎找不到他的身影。除了开厂部例会,其他时间都深入基层,了解生产情况,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在沈阳飞机制造厂一年多时间里,他懂得和熟悉了作战飞机的修理和新机试制的特点和规律,亲自实践和体验了工厂总师系统整套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和技术责任制,也让他认识到辅机制造配套的迫切性以及辅机在主机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1954年7月,根据航空工业建设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陈少中返回航空工业领导岗位,分管航空工业辅机工作。当时辅机满足不了主机配套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陈少中除向上级建议在“二五”期间加速辅机生产能力的建设,使之尽快与主机能力相适应以外,还从实际出发,运用中央在其他工业所执行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与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扩大辅机生产能力,加快新品试制和建新厂的生产准备工作。

陈少中在抓一些小企业改造和改制的同时,狠抓在陕西的西安航空发动机附件厂等五家属于国家156项骨干企业的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狠抓了这些工厂的技术改造工作。他经常亲自到现场调查研究,听取汇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拍板定案。在这些工厂的技术改造、扩建过程中,他走群众路线,注意听取多方意见,不仅自己深入现场,还带领局里有关业务处的工作人员和所在厂的主要领导一起查看,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使这些原本条件很差的小厂迅速成长,逐步具备了生产当时急需的部分航空产品的能力。

从1955年起至1956年底,这些厂的新品试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效果。天津电工厂试制成三类五种航空产品,太原太行仪表厂试制成磁罗盘和空速管,119厂试制成转速表及其发电机式传感器;新乡飞机附件厂试制成液压阀。由于陕西的几家骨干企业建设较快,生产准备工作抓得较早,这些厂在1956年底就陆续顺利地投入生产。这样,辅机行业的仪表、电气、附件、救生等四大类工厂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使原来辅机满足不了主机配套需求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两者生产能力的差距也逐步缩小。

“二五”期间,航空工业开始试制新型歼击机、中型轰炸机、教练机和农用飞机等新飞机。由于辅机产品的多种学科、多种技术、多种门类,比起主机来,应该说更细、更精、更复杂。因而,他懂得建设辅机行业,不单是建几家厂,而是要建一批厂。在筹建过程中,特别是在当时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多条渠道、多种手段、多项措施加以解决。在陈少中主持航空辅机行业工作的8年内,经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接收地方厂改造一批、拓展一批、转产一批,使辅机行业生产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提高。产品逐步形成系统,元器件形成系列,辅机的36个专业形成了仪表、电气、附件和弹射救生器四大类,基本形成了生产规模,为主机的“齐装配套”创造了技术、物质基础,试制、生产了1200多项产品,基本满足了主机的配套要求。

陈少中在机关分管的生产技术部门中,知识分子比较集中,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十分重视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当时,机关有一批大学毕业的年轻技术干部,他主张放手使用,让他们去闯去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迅速成长。他主持任命了一批主管工程师和工艺师,不仅改进了机关业务处的工作责任制,也改进了机关对基层工厂的服务,受到工厂的欢迎。后来这批年轻的技术干部不少人都成为机关生产技术部门的领导骨干。

1958年“大跃进”,辅机行业的技术基础工作与质量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陈少中在1959年西安的质量会议上,组织制定了5套《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以期改变产品质量下滑的局面。在他的推动下,拖了两年没有下发的《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终于在1961年5月颁发到工厂贯彻执行。这不仅对整顿当时工厂管理混乱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以后工厂技术质量管理的根本制度。

1963年下半年,有些辅机工厂整顿质量工作出现松懈苗头,陈少中及时发现南京

航空附件厂抓整顿质量工作的好经验:一是班组建设抓得好,总结出“班组上班十件事”;二是坚持经常性质量教育,做到了“大事敲钟,小事敲锣,无事敲木鱼”。由于质量天天讲,人人重视质量问题,该厂整顿质量工作30个月以来,没有发生过质量问题。陈少中组织机关干部把该厂的经验向辅机行业宣传推广,使全行业的整顿质量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巩固。

陈少中非常重视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他组织机关和基层单位对飞机的气动、结构、试飞和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测试技术进行调研,并于1977年在西安召开了航空工业第一次测试技术大会,制定了航空测试技术发展规划,确定成立测试技术公司(后改为科技公司),并分工航空测试设备厂、北京教学仪器厂、三机部精密所和计量检定所等单位承担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大力推动了航空测试技术的进步。

1978年3月18日,举世瞩目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陈少中和徐昌裕同志作为三机部的领导,率团参加了这次大会。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陈少中和徐昌裕同志立即开始筹备召开三机部科学大会。1978年7月召开了著名的天津会议。吕东部长代表党组提出了航空工业发展“三个一代”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战略和“预研先行”的原则,并提出预研的费用应占总费用的1/3。并就“三个一代”和“预研先行”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逐项落实。当时启动的ACT、高推比、电子综合、CAD/CAM及复合材料等一批关键技术预研项目,为航空工业新机研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少中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在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他作为外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和分管外事的副部长,具体策划、推动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的创建,及其沿海分支机构的开辟、海外代表机构的设置。他直接指导中航技和有关工厂切实完成了包括直升机升级换代和民用客机国际合作生产及斯贝发动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引进项目。具体组织推动了军用飞机的连续批量出口,还以转包生产方式,化整为零地、有计划地向国外出口民用航空零部件,形成稳定的创汇渠道,并实现与国际产业链接轨,争取参与国际合作开发航空新产品;在非航空民用产品的对外引进和出口以及国际工程承包工作方面,推动全行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陈少中作为主管领导不遗余力地推动航空工业的对外开放,是当之无愧的航空工业对外开放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1982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要求,陈少中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1982年6月离休。2008年12月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