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20

第20章 王其恭

王其恭(1923.8—2011.3),山东长岛人,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胶东区党委职工部干事。1940年任胶东区党委党校秘书主任、支部书记、秘书科长。1947年任中共蓬莱县委副书记、书记,参加领导该县土改复查、战争支前、生产救灾等工作,一次动员1000余人参军等。1949年任中共胶东区北海地委宣传部长。1950年6月任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山东省政府机关党委书记、省级机关总党委副书记。1954年任沈阳飞机制造厂党委副书记、书记。1965年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驻贵州办事处主任兼党委书记,1973年任贵州航空工业基地主任,1974年任贵州061基地党的核心组长。1976年任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研究院党委第三书记,1978年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航空研究院第二书记,1980年8月任部党组副书记,1984年起担任航空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1985年任航空工业部特邀顾问,1990年10月离休,2011年3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1954年,王其恭主动写信给山东分局组织部要求参加重点建设,同年6月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任党委副书记,1964年2月任党委书记。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期间,王其恭努力学习文化及生产技术。他响应党的号召,一是积极参加航空工业及航空常识方面的讲座,学习有关的资料;二是积极参加夜大(后改为业余学院)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三是向工人、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及同级的生产技术干部学习,不耻下问,走遍全厂生产车间,熟悉生产过程。他的体会是:作为工厂党的领导干部不一定要求成为专家,但工业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必须掌握,这是不至于瞎指挥的前提条件。在全厂的学文化、学生产技术的热潮中,王其恭起到了带头作用。

王其恭任党委副书记期间分工主管政治工作,他积极支持、维护厂长的生产指挥权,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帮助工会组织劳动竞赛,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等。当“大跃进”给航空工业特别是沈阳飞机制造厂带来很大的挫折和损失,产品质量下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部局决定进行质量整顿时,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航空工业生产技术的规律,在优质过关中提出确定质量整顿验收标准的建议。工厂据此制定了《十条开工标准》,对质量整顿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任党委书记时体会到党委要抓大事、抓关键、抓全局,要有预见,要看几步棋。1963年,王其恭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工厂经过三年的调整、整顿,基本上清除了“大跃进”带来的消极影响,生产和管理走上正轨,产品质量上升,歼6飞机实现优质过关,转入成批生产,完全可以“吃一堑,长一智”,继续前进有所作为,为此他提出1964年的奋斗目标——“月超十,年超百,争一百,超二百”,即月产歼6飞机超10架,红旗导弹超10枚;年产歼6飞机超百架,红旗导弹超百枚;对工人的要求是产品优良率争取达到百分之百;工时定额每人每月超200小时。这个目标在工厂第五届党代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同,1964年,沈阳飞机制造厂胜利完成了这个目标。

三线建设在1964年成为建设的重点。当年10月,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立足于战争的方针,三机部决定把大后方成都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开辟为歼7飞机新的生产基地。1965年,中央再次决定在大后方贵州省开辟另一个生产歼7飞机的基地——011基地,以形成三个单位同时生产歼7飞机的强大局面。为更快更好地在贵州建成歼7生产线,三机部决定调王其恭到011基地,筹建歼7飞机新的生产线。

1965年5月,王其恭调任三机部驻贵州办事处主任,省委任命王其恭为贵州办事处党委书记,主持航空工业最大的三线建设。他率领从航空工业一、二线调来的建设者,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到1966年底完成了三厂一库的基本建设,并为以后的企业基本建设做了必要的准备。

1965年3—5月,三机部根据第7选厂组的报告和国务院国防工办的指示,成立了三机部贵州地区厂址复勘定点工作组,对贵州地区踏勘初选的厂址进行了复勘定点。王其恭以第一小组(飞机专业)组长的身份,负责镇宁、普定、安顺方向的复勘定点选厂工作。这次复勘定点选厂工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分组选点,定期碰头;二是采取“三结合”选点,即听取地方干部介绍、看地图、现场踏勘和调整;三是高速度地跑,多看一些情况和地方,尽可能找到理想的各方面条件兼备的地点;四是了解情况上下结合,以下为主,收集资料以“活”为主;五是山区选厂,水源第一。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使定点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1965年下半年,随着三线建设方案的基本确定,作为三机部贵州地区办事处主任和党委书记的王其恭又投入到繁杂的老厂搬迁和新厂建设中。到年底,三机部四院、三勘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22个项目的测量、18个项目的工程地质初探,并对23个项目提出了报告、12个项目进行了初步设计、11个项目出了施工图,为基本建设全面铺开做好了充分准备。

1965年底,孙志远部长问王其恭贵州什么时间出飞机,据此王其恭组织基地有关部门经调查分析提出力争1968年底出飞机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地的基本建设规划紧密地服从这一目标,进行规划调整,报部批准。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原来的生产准备全部报废,需要从头再来。1967年三机部把贵州的机型从歼7改为歼6Ⅲ,经过努力成为1970年生产出飞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基地领导几经变化,王其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夺权,直至1969年9月军管后任军管会核心组成员兼生产组长,负责抓歼6Ⅲ的试制,到1970年9月首飞。

1973年9月,王其恭任贵州航空工业基地主任,1974年3月调任贵州061基地党的核心组长,1976年10月调任三机部航空研究院党委第三书记,1978年4月调任三机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航空研究院第二书记,1980年8月任部党组副书记。1984年起担任航空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

1982年初,三机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做出部署,并确定把事业单位的整顿同企业单位同时安排,把部机关的整顿建设同企事业单位结合进行,王其恭出任企事业单位整顿领导小组组长,先在成都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4个单位试点,他带队在成都飞机制造厂蹲点前后约一年时间,整顿取得显著成效。然后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经过3年整顿,全行业企事业单位逐一验收合格,为航空工业进一步改革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其恭在其任内分管政工、干部、办公厅、计劳财及基建等项工作,根据中央关于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示,从1982年到1985年对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通过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使各企事业单位的政治工作有所加强。

1985年王其恭任航空工业部特邀顾问,1990年10月离休。1991年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时被授予特别荣誉奖。2011年3月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