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28

第28章 吴瑕

吴瑕(1925.2—2001.4),河北徐水人,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39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宣传员、随军记者、冀晋军区剧社队长、军区报社编辑、独立旅宣传科科长、华北军区师宣传科科长。1952年后历任空三师宣传科科长,空二军文化学校校长、宣传处处长,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空二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空军政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一位由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空军高级将领。曾创作并发表了许多话剧、歌曲等文学作品。1941年在晋察冀军区被评为“模范学习干部”,1942年被授予“模范党员”称号,1946年被晋冀军区授予“毛朱红军勋章”一枚,立二等功。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荣获国家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的自由独立二级勋章。1969年调入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任军管会主任和革委会主任,1975年吴瑕被调回部队,1977年第二次回厂担任党委第一书记兼厂长,1980年被任命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国营黎明机械公司党委书记。2001年4月因病逝世。

1969年8月,吴瑕受命于危难之时,被调入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任军管会主任和革委会主任。当时该厂是辽宁地区有名的“重灾户”。工厂生产陷入“老大难”境地,产品质量问题十分严重,部队飞行事故连续发生,援外飞机不能按时交付,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政治上已影响到了国誉军威。他到厂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深入调查研究,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艰苦努力,稳定局面,奋力拼搏,狠抓生产,使前7个月只完成了国家生产任务不到5%的厂,到年底却奇迹般地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在1970年4月甩掉了“老大难”的帽子,一跃而成为部、省和市的先进单位。

1971年12月26日,吴瑕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召开的航空产品质量问题座谈会。他直接向总理汇报了解决质量问题的建议,提出要彻底解决飞机的质量问题,首先要重视发动机的质量;要研究高质量、高性能的发动机,必须加强发动机的科研工作。周总理称赞吴瑕航空知识学得好,指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并发出“三机部要下决心,下大力解决航空工业这个‘心脏’问题”的指示。

回厂以后,吴瑕立即传达了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集中精力在全厂开展了整顿产品质量运动。他引导大家算了三笔账:一是外场事故账;二是发动机返修和更换零件账;三是援外产品账,引导广大干部和职工深刻认识产品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他又以卓越的组织才能,领导全厂职工开展了“思想发动、充分暴露、系统整改、检查总结”四个阶段的整顿质量运动。在这项活动中,整顿了技术基础,改革了组织机构,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基层和基础管理。与此同时,吴瑕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大胆地解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公司干部程华明,并重新启用为总工程师,把“文化大革命”中“靠边站”的专业技术人才用在关键的岗位上。吴瑕在工作中坚决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顶住了“整顿质量是修正主义回潮”、“唯生产力论”和“以生产压革命”等谬论,与“四人帮”在黎明机械厂的爪牙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国务院国防工办、沈阳军区协同各军工部于1973年12月在沈阳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同时,为了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从多方面关心职工生活。当他了解到很多职工家住在市里,公共汽车比较少,三班倒上下班非常困难。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与沈阳市交通部门合作,开通了从大东门到黎明机械厂区的13路无轨电车。当他了解到相当多的职工在家庭生活中买煤、买劈柴、生火做饭等家务负担繁重时,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向沈阳市革委会提出申请,筹措资金与矿山、中捷三个单位共同筹建煤气工程。这项工程从1971年9月21日批准,分三期历时两三年时间,使162栋楼房、12986户职工使用上煤气。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受到了职工和家属的一致称赞。吴瑕在工厂工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军人的气质。他希望工厂的工人也要像部队战士一样特别能战斗。经他提议,工厂上下班的铃声改为部队的集合号。这项动议至今一直延续下来,职工把上下班的号声亲切地称为“吴瑕号”。

1975年9月吴瑕被调回部队后,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又沦为“四人帮”直接插手的“重灾户”。打倒“四人帮”之后,经邓小平同志批示同意,吴瑕于1977年8月第二次回厂担任党委第一书记兼厂长。吴瑕第二次来厂,充分施展了企业改革家的风范和本领。吴瑕再次同广大干部职工一起,拨乱反正,整顿企业,当年扭亏为盈。1979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再次成为部、省、市先进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瑕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作重点转移和“军民结合”的方针,在航空工业率先突破对性能落后的军品生产线不能调整的禁区,积极而又慎重、顺利地实现了部分军品生产线的调整,建立了高效益民品生产线,这对航空工业建设具有开拓性的影响。接着,全面改革了产品结构、经营体制和经营机制,使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开拓型,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润连续三年成倍增长,1980年纯利润达到3800万元。军品外贸成交额达1.02亿美元。

在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提出企业要建立军民结合体制的要求,吴瑕的思想比较敏锐,认识比较超前,敢于大胆创新,提出在军品任务下降的情况下,要大上民品生产。他强调不要“等米下锅”,要求宣传部门大力宣传“四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地去揽民品,要发动“七大姑八大姨找米下锅”,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厂有400多人外出承揽民品。经过一两年的努力,从1979年开始,从200多个开发的民品中,选出16种作为工厂直接经营的产品,并确立了自行车、铝门窗、洗衣机和化纤设备备件四大支柱,民品年产值很快达到了1000多万元。

在建设一个军民结合的新型军工企业上,吴瑕表现出了特有的魄力。他在调整、改革黎明机械厂产品结构和管理体制上采取了一整套的做法:一是敢于突破军品生产线不能调整的框框,积极而又慎重地把部分军品生产线调整为民品生产线。1981年起,调出316台设备,2000多人,腾出和新建30900米2厂房面积,建立民品生产线,成立自行车(摩托车)、洗衣机、铝门窗等民品生产厂,使民品生产大幅度上升,例如建线前洗衣机月产78台,建线后不到一年猛增到月产12000台;二是大胆改革管理体制,由封闭式、大而全转向专业化、大协作,发展横向型经济联合,按产品类型组成10个专业厂,建立工贸结合的新型经济实体,从1980年起,先后与其他城市10多家企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同全国各地100多家企业建立了生产协作关系,使工厂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三是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把握发展民品的主攻方向,支持燃气轮机开发项目,还主张承揽“三来加工”,为国家创收外汇;四是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一套保证和促进军民品开发的管理系统,改变了“重生产、轻经营”的传统做法,还抓住市场信息,同25个市场情报所建立了市场信息网,为公司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吴瑕在工厂10余年中,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搞好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始终把关心群众生活与调动职工生产、科研建设的积极性联系在一起。1970年他创办了职工家属服务队,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向全国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后来发展为具有职工数千人、产值上亿元、利税千万元的劳动服务公司。

1980年8月2日,吴瑕被任命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国营黎明机械公司党委书记,分管行业的民品生产。1981年筹备召开了航空工业首届民品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下达了全年的民品生产任务,努力把企业自发的民用产品纳入有计划的、军民结合的、建立专业化民品生产线的轨道,使全行业民品的产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1年4月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