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31

第31章 莫文祥

莫文祥(1923.10—),山东夏津人,原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129师支队通讯员,河北抗战学院指导员,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巡视团副团长,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干事,四野军工部第三兵工厂政委,沈阳53工厂监委(政委)、党委书记。1952年调入航空工业,曾任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厂长,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厂长、党委书记。1951年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1958—1961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特别班学习。1961年后任沈阳飞机制造厂厂长;沈阳市第二工业部部长、市委书记处书记;1972年任沈阳市革委会常委兼国防工办主任、党的核心组组长;1978年4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1年9月任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莫文祥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行委员。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时,获特别荣誉奖。1999年6月离休。

莫文祥在解放战争时期即开始从事军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53工厂工作期间,该厂被中央和全国总工会誉为“全国第一个依靠工人阶级办好国营企业的先进企业”。

莫文祥在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期间,组织完成了大批喷气式发动机修理任务,修理技术大为提高,特别是提高了喷气发动机火焰筒的修理水平,使126台有火焰筒故障的发动机得以修复出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4种、2000多台喷气发动机的修理、装配、试车和近3000种零备件的制造,培养出一支专业齐全的职工队伍,较好地掌握了制造技术,为从修理过渡到制造打下了基础。1954年6月1日,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破土动工。根据航空工业局制定的“老厂创建新厂”和“一长双跨”的原则,莫文祥统筹兼顾新、老两厂的全面工作,使新厂建设和新发动机试制能够充分利用老厂的条件,实行合理的平行交叉作业。为歼5飞机配套的涡喷5发动机试制工作先行在老厂展开。在莫文祥的组织下,新、老两厂试制的首批涡喷5发动机于1956年6月通过试车鉴定,转入成批生产,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4个月,当年就生产出40台。同年11月,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建设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质量总评为优。该厂总投资2.1亿元,生产建筑面积23万米2,设备2000台,职工1.3万人。工厂建设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一年半时间,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3个月,实现了中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厂建设和试制新发动机的高速度。1956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给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全体职工发了贺电。

1960年11月,中央派莫文祥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并于1961年2月经中央同意莫文祥任厂长。莫文祥上任后,根据1961年国防工业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在国防企业中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在全国工交企业开展整风运动的要求,立即组织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在厂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以整顿领导思想作风为中心,以整顿产品质量和反浮夸风、共产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和特殊化风为内容的企业整风运动。莫文祥代表工厂领导班子向全厂职工传达了企业整风文件,并自我检查。全厂职工围绕生产进一步进行思想鸣放,至1961年7月初,共提出意见10889条。为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工厂先后召开各种类型调查会794次,组织整改突击队与三结合小组414个,有2355人参加。

1961年4月初,整风运动进入整改阶段。莫文祥与党委班子成员共同决策,将厂部干部与上级工作组人员共50名分为5个工作组,深入到型架、铸造、起落架、总装车间和部件装配科五个重点单位,帮助整顿产品质量、整顿队伍、整顿纪律。在此期间,全厂进一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技术、生产计划、质量、劳资及财务管理、技术教育、卫生等132项规章制度,使广大干部职工专心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从而为扭转企业管理的混乱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莫文祥要求厂部领导每周召开一次厂务会、生产会议,并形成制度。在生产上加强作业计划的检查,发挥调度网的作用,厂总调度室昼夜有人值班,加强夜班生产的指挥和领导。反映品种、质量、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产值、总产值等7种经济指标下达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基本上做到生产有指标,日、周有检查,月末有考核、有评比,对促进生产起到了较大作用。他还抽调中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长级干部、技术工人充实加强生产一线与重点单位。亲自过问生产、技术质量的关键和问题,了解工厂机床、设备和工夹具完好状况。这些措施为工厂完成调整时期的生产任务和歼6飞机优质过关创造了有利条件。1961年3月,全厂的工时利用率已由1、2月的7%、11%上升到29%,并逐月增加,到8月份已增加到62%。

为确保产品质量,根据贺龙副总理关于“材料不合格工厂不验收,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验收,飞机不合格空军不验收”的指示精神,莫文祥组织加强进厂材料复检、工序检验和制成品检验工作。仅1961年化验入厂原材料22858项,并在全厂范围内开展整顿材料、成品管理工作,清理了所有库房。对“大跃进”时期造成的混杂材料重新鉴别分类,然后检查验收,并颁发仓库管理、材料收发制度。随着企业整顿的开展,工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废品率逐步下降。到1961年10月,优良品率由8月的66.5%上升到80%,废品率由8月的0.585%下降到0.215%。

20世纪60年代初,是缺粮少菜时期,很多职工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疾病高发。但全厂并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吓倒,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指示精神,莫文祥在工厂开展“人人动手,户户种菜”的群众运动,并抽调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开原县创办了3000多亩地的农场,扩大农副食品生产基地。同时还在厂房、住处房前屋后垦荒种植蔬菜和谷物。1961年共种蔬菜3500余亩,收获蔬菜900万斤,粮食54万斤,解决了部分粮菜不足的问题,职工营养初步得到改善,稳定了职工队伍。

1961年7月18日—8月14日,国防工业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着重研究国防工业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八字方针”问题,决定缩短生产战线,调整1961年、1962年的生产计划并精简职工。并决定歼6飞机试制工作暂停半年,零备件制造与新机试制关系上,两三年内应该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并根据原材料供应的可能,以零备件生产为主,同时适当兼顾新机试制。工厂根据国防工委会议精神,调整了生产计划,从1961年9月至1962年1月,将歼6飞机试制工作暂停5个月。在停产整风同时,根据部、局年初下达的保证导弹、歼6飞机试制及备件生产,为完成103号机、102号机返修和导弹测试车、雷达拖车及副油箱制造等任务,莫文祥带领全厂职工按照“以整风为纲,以生产为中心”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参加整风运动,一方面逐步恢复生产。全厂集中力量突击生产空军急需的飞机零备件。各生产车间将备件任务具体落实到机床和个人,并组织各方面力量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在分配上改“劳动竞赛综合奖”为“计时超额奖”,调动职工积极性。9月生产工时利用率上升到67%,完成该月零备件订货任务。早在1959年,103号机平尾地面操纵试验出现抖动问题,造成飞机无法出厂。为此,莫文祥组织成立有关厂外科研单位和空军参加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攻关组及解决抖动工作组,反复在19架飞机上进行了18项1200多次试验,终于突破了这项技术关键,发现平尾抖动是飞机设计的问题。他们摆脱原有技术资料的束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最终认为操纵平尾的助力器油门结构不好是产生平尾抖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加装液压阻尼器等措施解决了技术关键。

组织做好歼6试制前工艺准备是莫文祥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期间一项重要工作。1961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党组决定,工厂重新仿制米格-19C型飞机(后于1964年11月改称歼6)。接到任务后,莫文祥立即组织开展该机型的试制工作。一是制定飞机试制工艺总方案。该工艺总方案包括435项指令性工艺文件,为歼6飞机试制生产准备工作的指导文件。二是组织做好全机模线样板制造。1961年3月开始绘制模线,6月开始制造模线样板。全厂数百名工艺人员及工装设计人员奋发图强,夜以继日,自行编写了23897份工艺规程,自行设计了129140页工艺装备图样,为飞机试制提供了具体技术资料。

1978年4月,莫文祥调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受部党组委托,莫文祥率工作组进驻西安航空发动机厂,指导帮助工厂引进英国军用斯贝发动机技术,试制涡扇9发动机。他到厂后与陕西省政府共同组织有关厂所、院校在技术资料翻译校核、工艺装备制造等方面给予支援协作。工厂的涡扇9试制工作从1976年展开,1979年制造完成4台发动机,并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考核。1980年又在英国完成高空模拟试车等试验工作,涡扇9发动机制造成功。他还对中航技公司的成立,开展对外交流对外出口,开创“三来加工”业务,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亲自带队考察建立深圳工贸中心,是第一个进入深圳的军工企业。在三线企业搬迁过程中,莫文祥亲自到现场,听取群众呼声,和省、市领导谈,解决了几个厂所几十万人的后顾之忧。

1981年9月莫文祥任航空工业部部长,他按照“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方针,狠抓航空产品的“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1983年,在他主持下,航空工业按轻重缓急安排了“三个一代”的机型顺序,即由横排队改变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即更新一代,主要是歼7、歼8和歼8Ⅰ、运7、运8和强5Ⅰ等;第二梯次即研制一代,主要为歼8Ⅱ等机型;第三梯次即预研一代,主要为90年代—2000年为空军提供的新型号而进行的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截至1988年,航空工业实现了“更新一代”的目标,“研制一代”和“预研一代”的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

莫文祥在狠抓军机研制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民用飞机的发展。在他主持下,航空工业于1985年11—12月在北京举行运7-100、运12、运8飞机和直9直升机汇报表演。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姚依林等参观并乘坐了运7-100飞机,并由李鹏主持,在现场召开了国务院办公会议,支持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1986年4月,航空工业部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国产民用飞机汇报展览会,取得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与支持。运7、运8和运12飞机的研制生产进入新阶段。运7飞机于1986年4月首次投入中国民航国内航线运营。

莫文祥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大力发展民品生产。1985年8月,面对军品任务陡然下降的形势,他召开航空工业紧急会议,动员全行业“认清形势,服从大局,丟掉幻想,下定决心,保军转民,大转、快转、全面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航空工业开始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转变。在确保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了工业燃气轮机、轻纺、食品、车辆、制冷等设备与产品,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1985年为42.3%,1988年为73.8%。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下达后,莫文祥立即按照中央精神,在航空工业开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加快产品更新、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的全面整顿。并结合航空工业实际,确定把事业单位的整顿与企业单位同时安排,把部机关的整顿建设与企事业单位结合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莫文祥推进建立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科研、生产、经营型转变,全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七五”期间各种上缴的费用总额为25.27亿元,为“六五”期间的4倍。

莫文祥组织开展对外开放工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1987年6月,莫文祥率团参加第37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强5、歼教7和运12三种飞机第一次在国际航展上亮相,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企业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经营活动开始走向世界。至1988年,出口成交总额为23亿美元。

中国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时,莫文祥获特别荣誉奖。1999年6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