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32

第32章 高镇宁

高镇宁(1929.10—1996.2),辽宁辽阳人,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49年3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被推选为系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1952年9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洪都机械厂先后任技术员,模线室主任,车间主任,外场科副科长,设计科科长,飞机设计室代主任,设计所副所长、所长等职。1978年调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任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科技委主任。1985年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国家科委党组成员、国家科委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1996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高镇宁在洪都机械厂从事飞机设计工作近30年,参加过雅克-18、拉-9、安-2、米格-19等机种的修理、仿制设计,攻克了传递飞机气动外形和保证零部件装配协调的飞机制造的关键——模线样板技术。在初教6飞机和强5飞机设计试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8年高镇宁任飞机设计室主任,领导着80人的设计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就在这时,初教6飞机的研制从沈阳转到南昌,高镇宁任主管设计师,与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屠基达带领的20多人密切合作,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设计完成了全机生产蓝图万余幅。1958年8月27日,初教6样机飞上蓝天,这是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螺旋桨飞机。继续试飞后,发现选装的发动机与飞机不相匹配,性能达不到战术技术要求,高镇宁果断决策,确定改用苏制АН-14Р发动机,经过试飞,效果很好。为了满足空军列装训练的需要,1960年12月,高镇宁带领设计队伍,开始设计定型样机。1961年12月定型试飞成功,投入成批生产,正式列入空军装备训练系列,已生产3000多架,除装备我军外,还出口多国。1979年初教6飞机获得国家质量金奖。

高镇宁还担任强5飞机主管设计师,是全机设计技术的总负责人,与著名飞机设计师陆孝彭密切合作,使得飞机气动布局正确合理,不但满足战术技术要求,又具有鲜明的特色。高镇宁勇于承担风险又富有首创精神,如当时设计试验设备奇缺,高镇宁主张不依不靠,自力更生,采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办法,自己动手建造近百台试验设备,保证了设计试验的顺利进行。如燃油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台是一个自己设计的框架式三轴转台。用手摇绞车驱动,模拟飞机的俯仰、倾斜姿态,在运动中测量供输油参数。1964年建成,先后完成了500余次全尺寸系统试验。依据试验获得的数据,改进和完善了系统,保证了飞机在各种飞行状态下安全、准确地输油、供油,同时控制飞机重心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试验台虽然较“土”,但它是我国第一个燃油系统试验台,满足了设计试验的需要,也为日后设计更现代化的试验台积累了经验。

我国自行设计的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强5飞机装备部队后,高镇宁特别关注其实际使用情况。强5改进改型研究始终没有间断,先后完成的多种改型机,都已大量装备部队,形成了强5家族,是我军一个具有威慑力的对地攻击机种,并且还出口到多个国家。1985年强5及其改型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主要完成人中高镇宁名列第二。

1978年高镇宁被调任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该所正进行国家重点任务“飞豹”飞机的技术设计。高镇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对飞机设计方案做了全面调整改进,使飞机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后来试飞证明这些方案的调整是正确的,为“飞豹”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2年高镇宁调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和部科技委主任。他分管航空工业部的科研工作并主管两个国家重点飞机的研制。为了加速航空产品的更新换代,高镇宁狠抓航空科研工作,他支持科研例会制度,尊重专家意见,实行民主决策;突出科研重点,围绕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开展工作,一抓到底;推行科研院、所改革,密切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推进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在他的领导下,航空科技“六五”计划胜利完成,一些关键技术取得显著成绩,为制定实施“七五”计划创造了良好条件。

1985年,高镇宁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兼任国家科委党组成员、国家科委委员。1986、1991年当选为两届中国科协副主席,主持中国科协日常工作。在科协各项工作中,高镇宁始终坚持科协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组织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高举“科技兴国”旗帜,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科技普及、决策咨询、科技教育、技术服务和实施旨在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厂矿企业联系合作的“金桥工程”等工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在学术交流工作方面,高镇宁坚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问题上鼓励自由探索、自由讨论,强调科协组织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组织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讨和政策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极推动科协组织为对外开放服务,进一步拓展与海外的民间科技交流。

在科普工作方面,高镇宁贯彻钱学森主席“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提出科普工作重点要放在开发智力上,寓精神文明建设于科普活动之中,多次呼吁要高举科学大旗,用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与愚昧、迷信、落后和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

高镇宁在不担任科协一线领导职务后,以科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身份,组织中国科协机关和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一批老同志成立了科协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组,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和总结科技群众团体的工作规律,为科协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担任繁重的科协领导工作的同时,高镇宁仍然刻苦钻研航空技术,作为兼职教授指导数名研究生。在病重期间,他仍关心航空工业的发展。在高镇宁的倡导下,积极支持中国航空学会等学术团体,联合王大珩、师昌绪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向中央建议,把航空重新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经多方努力,已将航空作为高技术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及远景规划。

高镇宁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96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