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39

第39章 朱育理

朱育理(1934.2—),北京人,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结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赴苏联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后回国。参加工作后历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技术员、副科长、科长。1978年后,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4年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副局长、民用飞机局局长。1987年调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兼计划财务局局长、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任国家教委秘书长、全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1989年任国家教委主任助理、党组成员。1990年调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1991年兼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92年6月起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3年6月—1999年2月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级高工。曾被授予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荣誉工学博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荣誉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质量科学院院士等称号。2010年3月退休。

朱育理1959—1964年在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机床研究室(五室)从事机床设计工作,并任题目组副组长。此间由他们题目组设计研发的高精度四轴组合机床提供给宝成仪表厂,至今仍在使用。该项目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此时他的才华与才能得到周围同事的认可和领导的赏识。

1964—1968年,朱育理同志调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技术科科长,从事科研技术管理工作。此间,他与同事和谐合作,按照所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当时研究所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对科研技术工作的基本制度、工作流程、质量监控科研条件建设等工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制定出比较符合当时实际的科研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工作流程,为此后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科研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78—1980年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发动机工艺研究室(二室)主任期间,在他的主持下,按照中央拨乱反正的基本政策要求,在所党委领导下,全面恢复研究室的科研工作秩序,研究和订立研究室的工作定位、科研方向、专业设置和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朱育理遭到不公正待遇,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下放到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一车间铸工组劳动改造。此间,他除了从事艰苦的劳动外,还参加技术革新,对热加工车间的设备工艺进行技术改造。

1978年9月朱育理得到平反,同年被任命为发动机工艺研究室主任。1980年7月9日朱育理同志被三机部任命担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4月11日朱育理同志被航空工业部任命担任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所长。

在任副所长期间,他分管全所的科研技术工作,他大力开拓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工作,大力促进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在当时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他带队赴美国引进电解机床关键部件,使研究所大叶片电解机床的性能参数和可靠性都得到提高。经过研究所总体设计、制造,电解机床按当时经济投入只有50万元,同比节约经费50万元。此后研究所又与联邦德国MBB公司军用机分部签订合作开发CADEMAS软件系统工程。1982年1月2日,研究所被国务院批准为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从此研究所在大力推进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多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1983年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职工人数已达1984人,军工企事业单位受到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每年部拨科研包干费仅300万元。在朱育理等同志努力下,经航空工业部批准研究所扩大自主权的情况下,新建2车间厂房和103厂房,使当时的科研生产条件得到扩充和改善,科研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朱育理在担任副所长和所长期间,研究所按照三机部颁发的《航空工业设计所、研究所整顿五项工作验收要求》开展整顿工作:一是全面整顿和加强科研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出成果、出人才,制定了以“三论一定”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课题管理规定,即科研课题立项论证,科研项目论证,科研项目可行性,可靠性论证,科研课题鉴定。为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制度规定。二是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使科研生产秩序得以全面恢复正常。三是全面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经制度。四是整顿劳动组织,开始按定员、定额组织科研生产,有计划地开展全员轮训。五是整顿和建设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也因此达到了完成科研任务好、科研生产质量好、技术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的“六好标准”。1984年航空工业部全面整顿验收组经过认真检查验收给研究所得分941.5分,占标准总分1015分的92.8%,此外,由于研究所出成果、出人才成绩显著和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嘉奖118分,得到检查验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全面拨乱反正、整顿验收工作牵引之下,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科研技术方向和为航空工艺制造技术的研究领域、专业设置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逐渐形成体系的大格局,其中复合材料、胶结、检测、高压电子束焊、钛合金、数控技术及柔性技术等一大批科研课题进入到快速研究的快车道,为以后航空主机厂所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和专用设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航空工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朱育理担任所长期间,在歼8飞机研制中荣立三等功。

1984年朱育理调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副局长。1985年被任命为民机局局长。在担任局长期间,朱育理按照部党组的指示,1985年11—12月,在首都机场成功组织了航空工业首次运12、运7-100和运8飞机飞行表演,中央领导李鹏、姚依林、万里、胡启立、郝建秀和一批中顾委委员观看了飞行表演。12月1日,李鹏副总理在现场召开了办公会,决定由民航订购100架运7-100飞机,这是我国航空工业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促销活动。1986年4月29日,运7飞机在安徽合肥机场投入客运首航。

朱育理于1987年2月—1992年6月先后在国家教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务院生产办任职,本着对工作和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这些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得国务院领导同志和这些单位同志的好评。在国家教委工作期间,参加起草了《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纲要》,该纲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后,对中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务院生产办、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期间,按照朱镕基同志的指示,朱育理组织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朱镕基同志做了“质量万里行一炮打响,可喜可贺”的批示,至今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在此期间,还组织起草《质量法》、《质量认证条例》、《质量振兴纲要》,把ISO9000产品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由等效采用改为等同采用,加速与国际接轨,对国内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992年4月朱镕基副总理找朱育理谈话,说中央已决定调朱育理到航空航天工业部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同年10月,李鹏总理、国务委员宋健邀林宗棠、朱育理、刘纪原谈话,指出中央决定在1993年“两会”后,将航空航天工业部分为两个总公司,刘纪原、朱育理分别担任航天、航空总公司总经理,要求立即成立筹备组,提出方案。

199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任命朱育理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简称中航总)总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中航总组建方案获国务院批准,1993年6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此时,朱育理既接到了李鹏总理的任命书,又领到了企业工商营业执照,中航总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可以经营资产。朱育理认为这是航空工业的集体“下海”,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拼搏中去。

朱育理于1993年6月—1999年2月担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期间,提议并组织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科技兴业”的战略思想,“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指导方针和“三大(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两高(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战略。组织制定了《航空工业腾飞计划》,以为期10年的滚动计划统领全行业航空产品、非航空产品、金融产品、三产的发展。提出《控股公司试点方案》报请国务院批准。拟以资产为纽带,对全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体制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等进行改革与调整。实施了《航空凝聚力工程》,以统领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实际、思路清晰的航空工业发展思路,通过组织实施取得了优良的工作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航空产品研制生产取得重大进展。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实现了更新换代。军用飞机共实现12机首飞、13机定型或技术鉴定;直升机实现3机首飞、3机定型或鉴定;新型直升机正式立项;发动机实现2机首飞、8机定型或鉴定、3机取证;机载设备完成近千项成品的研制,基本满足型号发展的需要。批生产完成了军用飞机、发动机和战术导弹的生产任务。民用飞机方面,运7、运8、农5、运12等取得很大进展。在国际合作方面,组织领导了某型飞机生产的对外谈判、签约、与美国合作生产的干线飞机项目,组织领导了AE-100支线客机的立项(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这些项目的引进和生产,对提高航空工业的设计、制造能力,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总经理,朱育理从新型战斗机的引进谈判到担任型号行政总指挥,花费极大的精力,并在1998年底实现了首飞。现在这一新型战斗机已成为我国空军的主战飞机,增强了空军的战斗能力。

第二,民品和市场营销取得明显突破。大力推进了“军转民”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微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空调压缩机、纺织等一大批支柱民品产业。微型汽车年产17万辆,摩托车年产80万辆,微型汽车发动机年产突破15万台。航空外贸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85亿美元。

第三,科技、质量工作进一步加强。“八五”期间取得45项重大科研成果,标志着我们突破和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的主要关键技术,大部分已应用于型号研制和改进改型;“九五”预研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提出了“重视质量、一票否决、文明生产、企业文化”等思路,在全行业树立了“质量立业”思想,100多个单位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连续5年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处于领先水平。

第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控股公司试点的主要目的是要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对航空工业进行大力度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该试点方案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但由于航空工业的体制又面临一次新的变革的原因,而未付诸实施。在中航总设立了总会计师制度,加强了财务管理。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对后来航空企事业单位改革起到了先导和启迪作用。推动企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军民分线和一分为三的结构调整,启动了以建设机载五大中心为目标的机载企业调整。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有24家单位完成集团公司模式和国有独资公司模式的改造。接手中航总经理一职时,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朱育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员增效、下岗分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要求,组织推动了航空系统实施大力度的改革,妥善处理了困难企业,特别是三线困难企业职工安置问题,推进了工作的开展。

第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在行业内率先组织实施了“航空凝聚力工程”,使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全面地加强,并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大多数单位班子年龄老化的问题,把选拔年轻干部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领导干部,基本实现了“五四三”梯次结构。现在仍在集团公司和厂所担任领导工作的一大批负责人,大都是中航总时期重点培养的对象。朱育理还十分重视老干部工作,召开并组织了全行业第一次老干部工作会议,提出“全心全意、设身处地、满腔热情、千方百计”的工作要求。

第六,全行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中航总期间,航空工业在市场经济的挑战中保持了较快发展。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49亿元,年均递增20%;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29亿元,平均递增17%。共实现利税60多亿元。另外成功地参与举办了1996、1998年的珠海航展,扩大了航空工业的影响。1997年,在香港回归前夕,在香港举办了中国航空工业成就展,受到香港同胞的欢迎。

朱育理在担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和第十届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期间,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了新法律的制定和相关法律的修改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认真研究相关法律,开展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按照人大的要求,积极参加对政府工作的视察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全国人大中俄议会友好小组中方主席,对促进中俄议会间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期间,积极组织各种活动,活跃学术气氛,团结了一大批航空工业者和航空爱好者。

朱育理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中国中俄友好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