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3758700000040

第40章 王秦平

王秦平(1944.3—),陕西大荔人,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63年由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中毕业,考取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工作,当过工人、工长、公司政治部干事、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试飞站工艺室主任。1983年任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总质量师。1984—1991年任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代总经理。1991—1996年任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总经理并任中国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总裁等职,中国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是当时全国55家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1997年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1年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秦平1993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七届政协委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部级劳动模范,同年还被西安市政府授予西安市劳动模范。1996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航空工业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在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工作的30年中,王秦平从基层做起,先后参与和组织了轰6、运7、运7-100、运7-200A、运7-200B、运7货500、运7军用型、加油机工程、“飞豹”等10多种型号飞机的研制和生产。1992年,他在空中加油机工程研制中荣立航空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95年,在运7-200A首飞中荣立航空工业总公司一等功;同年还在空中加油机设计定型中荣立航空工业总公司一等功;1996年,在轰6加油机研制中被授予航空工业总公司一等奖。

王秦平重视产品质量,组织企业全面推行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美国FAA的适航审查,使西飞公司的质量管理及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从传统管理转轨到国际标准管理,并一直保持着国家一级企业的水平,向国内外用户交付的各种型号飞机从未因制造质量问题发生等级事故。

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经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困难很多,军机订货很少,加上90年代国际航空市场出现周期性萧条,西飞公司的主导产品生产出现了困境,经营工作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找到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出路,成了王秦平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多方调研论证,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后,王秦平提出了西飞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向集约型转变,确立了“飞机为主,多种经营,高科技,外向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并首次提出年销售收入100亿元的目标。王秦平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来源于全体干部职工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两大转变,必须要有一个好思路,一支好队伍,一个好机制。”他认为,以往企业的一些改革,之所以难以落实甚至虎头蛇尾,就是因为没有好的机制。

改革需要突破,王秦平选择了两个突破口:第一个突破口是西沃公司的成立。当王秦平听到瑞典沃尔沃公司有对外合作意愿的消息时,敏锐地感到:沃尔沃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其汽车项目在国际上具有领先优势,与他们开展合作可能会给西飞公司民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因为没有生产汽车的经验,王秦平主张:一方面与沃尔沃公司谈判细节,一方面积极地与航空工业总公司及国家有关部门协调,申报设立合资公司方案。在多方不懈努力下,1994年9月13日,西飞公司与瑞典沃尔沃公司在西飞签订了生产豪华客车的合同。1994年12月,西沃第一辆大客车顺利下线,到1995年就卖出28辆B10M型豪华大客车,这一速度在当时成为行业内的典范。之后,随着成渝、沪宁、京太等高速公路的开通,西沃客车销量迅速上升,成为当时高档豪华客车市场上的领跑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1/3以上。

第二个突破口是西飞国际的重组上市。西安飞机国际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飞国际)重组上市,是中航工业西飞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胆尝试。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上市工作本身又是一项政策性极强、复杂程度极高、工作量极大的系统工程。当时陕西省体改办一位负责同志不禁感慨:“西飞这样的大型国企上市工作非常困难、复杂、繁琐!”但王秦平不为所动,迎难而上,在他的主导下,西飞公司成立了以王秦平为主任、公司主要领导都参加的筹备委员会,强化改制上市工作的领导。经过紧张和细致的筹备工作,最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于1997年6月6日西飞国际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西飞国际作为航空概念第一股,为西飞公司的整体改制提供了经验,使公司体制改革步伐大大加快,并为航空工业系统及军工企业的改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王秦平还在西飞公司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开展了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职工岗位技能责任工资制,同时,还进行了职工住房和医疗制度改革,改善了职工住房和医疗条件,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效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王秦平在担任西飞公司领导工作期间,应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狠抓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和产品结构调整,使西飞公司形成军机、民机、国外航空零部件与非航空民品四大产品系列。他大力发展国外民用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先后与美国波音公司、麦道公司、法航、意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转包生产关系。通过批量生产波音737飞机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和投产MD90-30机身等大部件,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有力地促进了公司飞机制造技术的提高及向外向型企业的转变。他领导的公司员工在军品任务少的情况下,大力开发民品生产,先后从日本、美国等国引进全套技术,建立了多条铝型材生产线、产业布生产线和金属挂板生产线,开发出建筑铝型材、门窗及幕墙、系列豪华大轿车、产业布等多种支柱产品,形成了几十亿元的民品生产能力,为公司军民结合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1月,王秦平调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曾先后分管全行业生产、质量、资产、供销、企业改革等工作。在抓航空产品质量过程中,王秦平曾多次去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对强5小改和教8飞机定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某型导弹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整改,达到了部队要求,装备了部队。为直11首批交付进行了大量协调工作。为了搞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主辅分离和企业破产兼并等工作,王秦平多次去一些困难企业与领导、职工代表交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答疑解惑,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同时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方面做了大量的协商工作,使困难企业平稳度过改革困难时期,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王秦平在航空工业总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还协助朱育理总经理抓了两件大事,一是为国庆50周年阅兵的120架飞机的保障工作,虽然最终1999年国庆阅兵时王秦平已不在航空工业总公司工作了,但他前期对质量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为军方和有关厂所干部职工所称道;二是作为企事业领导干部考察小组副组长的王秦平,在总公司党组和朱育理总经理领导下,按照中组部的要求,组织了对全行业企事业领导干部的考察,这次考察打破了过去各司局各自为政考察任命的老办法,把干部考察、培养、使用等方面的工作放到全行业范围来考虑和安排,不仅在当时解决了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健全配备问题,也为以后航空工业的发展储备了一批后备力量,目前,有一批当时的后备干部正在航空工业及有关省、区、市各层面上担当重任。

1998年5月,王秦平调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1年4月,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先后分管全国质量、计量、质量监督、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等涉及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工作。2005年10月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高级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1993年,他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于2001年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多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著有《企业集团论》,编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研究》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