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3758800000026

第26章 陆孝彭 飞机设计专家

陆孝彭(1920.8—2000.10),江苏常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毕业。1944年12月赴美国、英国航空企业实习。1949年在上海华东军区航空处研究室工作,1950年10月在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任主管工程师,1958年8月调洪都公司工作,历任主管设计师、设计室副主任、飞机设计所副所长、所长、工厂副厂长、科技委主任、强5飞机总设计师等职。1980—1982年兼任南昌航空学院院长。陆孝彭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航空工业部先进工作者,获得首届航空金奖,江西省科技精英奖,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以及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陆孝彭当选为第四、第五、第六届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1年大学毕业后,陆孝彭先后在昆明国民党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四川南川县空军第二飞机厂任制图员和设计员,绘制和设计木质飞机。1944年12月赴美国麦克唐纳公司、英国格罗斯特公司实习飞机设计。1949年,国民党政府濒临崩溃,令他撤到台湾,英国人则希望他留在格罗斯特公司工作,但陆孝彭毅然于1949年8月经香港回到北平,即被中央军委航空局接收,投身新中国的航空建设事业。

1949年9月,陆孝彭分配到上海华东军区航空处研究室,负责机场修理。后经介绍,陆孝彭在重工业部留宁(南京)小组学习8个月后,分配到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任工程师,负责飞机大修。当他组织工人修好第一架飞机时,国外试飞员不敢飞,中国试飞员也有顾虑,陆孝彭毫不犹豫地跳上飞机说:“我同你一起上天!”结果试飞成功,试飞员与陆孝彭紧紧拥抱。

1956年,中央决定开始自行设计飞机。陆孝彭从北京调到沈阳飞机厂任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主管设计师,图样只有他签字才能生产。他肩负生产重担,与同事们夜以继日,严格把关,凭着科学态度拼搏精神,创造了在100天之内完成生产图样设计、原型机生产和首飞上天的奇迹,初步展示了他的设计才华。

1958年8月,航空工业局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提议,决定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一种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又称攻击机)。当时的徐昌裕副局长特地到南昌飞机厂听取意见,并建议该厂设计室主任高镇宁把陆孝彭从沈阳第一飞机设计室“借”来担任强5飞机的主管设计师。飞机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既要善于博采众长,又要敢于从实际出发,走创新之路。当时,工厂的设计队伍非常年轻,一个百人左右的设计室,70%是中专生,有的连喷气式飞机都没见过。为了研制强5飞机,熟悉掌握喷气技术,工厂先行仿制了米格-19飞机。通过仿制,锻炼了队伍,熟悉了资料,缩短了设计试制周期。

1960年5月,强5原型机开始试制。1961年调整时面临“下马”形势,而这时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的热情很高,经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4次大的修改,不仅完成了总体设计,而且发出了全套生产图样。而这时上级决定取消试制计划,陆孝彭心急如焚,到处奔走呼号,他写下了万言书给厂党委,要求继续试制强5飞机。厂党委顺应广大职工的意愿,甘愿冒风险,决定由时任设计室副主任的陆孝彭兼任试制车间副主任,利用“见缝插针”的办法坚持试制。最困难的时候,试制小组只剩下13个人,陆孝彭坚持和工人、设计人员一起,边设计、边劳动,加班加点,所到之处,几乎有求必应。全厂上下都决心把强5这架“争气机”造出来。他们克服数不清的艰难困苦,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和多方协作,完成了第一架静力试验机,终于取得了空军、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的支持。

第一次进行静力试验时,因加载钢索断裂而使试验失败后,陆孝彭懊恼万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空军和航空研究院的领导决定调拨两架份附件支持继续试制。三机部孙志远部长亲自到飞机试验现场,听取他长达4小时的详细汇报,鼓励他们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道路,并在干部大会上郑重宣布恢复强5飞机的研制计划。

1965年6月4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超声速强击机强5飞机首飞成功。同年年底,国家批准初步设计定型,投入小批试生产。1966年春,陆孝彭奉命带飞机专程赴北京作汇报表演。叶剑英元帅看过表演后十分高兴,当场征求各大军区首长意见。大家听到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飞机,无不由衷赞成。

1967年8月,陆孝彭率调查组到滇、桂、粤三省部队调研20世纪70年代歼击机的战术技术要求。调查结束,一个新的适应现代空战的高机动性歼击机设计方案在他脑中初步形成。以此同时,进行全面试飞的强5飞机于1968年转到空军强击机师试飞低空性能和空地打靶,取得良好结果,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成批生产。10年艰辛的自行研制,创造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强5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一项空白。

1968年8月,陆孝彭被当时的“造反派”隔离反省。1969年4月,周恩来总理两次打电话给江西省革委会主任,把陆孝彭解放出来。8个月的磨难使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设计飞机的权力,复出第三天,他就投入到世界上超声速战斗机中最轻的歼12飞机的设计。经过与工程师和工人们17个月的奋战,歼12飞机于1970年12月26日首飞上天。后经不断改进,性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1978年后陆孝彭先后为强5改、强5加大航程飞机总设计师。强5基本型研制成功后,又陆续开发了强5Ⅰ、强5ⅠA、强5Ⅱ、强5Ⅲ、强5鱼雷机、强5M等。强5还曾改装为特种武器载机,于1972年1月7日甩投核弹成功。对强5飞机进行多种改型后,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战斗性能,成为我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在数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立下战功,并外销亚、非友好国家,创汇数亿美元。

1982年12月底,62岁高龄的陆孝彭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强5及其改型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在纪念中国第一架强击机——强5飞机首飞35周年之时,中航二集团总结提炼了“强五精神”,即:“自立自强,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并在行业内广为宣传和推广。

陆孝彭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成效。他发表了《涵道风扇式陆空两用直升机设计》、《用速度坐标法描述三度空间位流微分方程》、《后掠机翼根效应》、《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等多篇论文。1980年陆孝彭主持了大型部级科研课题——变后掠技术的预研任务。经过8年多努力,该课题在设计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变后掠新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陆孝彭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4年获航空工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由他主持研究的“空地往返载人系统第一级设计方案”得到国务院肯定;同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得首届航空金奖;1992获江西省科技精英奖,同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陆孝彭当选为第四、第五、第六届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任过工厂设计所副所长、所长、副厂长、科技委主任、名誉主任、飞机总设计师等职。兼任过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院长、江西航空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江西省科协副主席、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等职。

陆孝彭1995年7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同年被载入美国工程师协会世界名人录;2000年8月成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2000年10月16日,陆孝彭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