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3758900000037

第37章 杨爱华

杨爱华(1913.3—),河北盐山人,国营万里机电厂(现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万里)首任党委书记。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务,在这期间,参加的大小战斗战役七八十次。后任军政大队、总队政治委员,军事学院装甲兵系副政治委员。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二级解放勋章一枚、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纪念章一枚。1958年8月调兰州国营万里机电厂任党委书记,1975 年12月调景德镇国营昌河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昌飞)任党委书记。1983年10月离休。

1958年8月,杨爱华调到兰州国营万里机电厂任党委书记。杨爱华在万里机电厂工作期间是工厂创业的艰难时期,他带领广大职工克服种种困难,不仅迅速完成了建厂工作,而且调整和发展生产规模,使工厂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为万里机电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使工厂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杨爱华统一党委领导的认识,号召全厂干部职工苦干、巧干,在他的带领和号召下,200名职工大搞义务劳动,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建成了锻铸厂房,成为建厂史上的奇迹。工厂从1958 年5 月破土兴建,到1959 年10月开工生产,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工厂已初具规模。到1960年2月,工厂建成厂房面积31769米2,达到初步设计的70%。

在基本建设经过4个月紧张的施工,创造了部分生产条件后,工厂立即着手生产准备工作。从生产准备到开工生产,从新品试制到生产定型,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困难。当时开工生产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材料供应不足,由于工厂开工较原计划大大提前,除部、局拨的少量材料外,其他如有色金属材料和各种辅助材料均无着落,第一个新品APY-2 A需82项材料,可到了10月份仅8项到厂,还有设备不成套、工具设备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生活条件困难,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号召全厂职工“团结一致,战胜困难”,提出了“边基建、边试验、边生产”、“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党委的号召下,广大职工发扬敢想、敢说、敢做、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到1959年9月,在只有20多台机床的情况下,迅速组织了开工生产。工厂党委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了“以生产任务带动基本建设,互相促进”的口号,在设备上提出了“边安装、边验收、边动用”的口号,工具车间首先开工生产,大大推动了其他厂房的建设,各车间开展了新品仿制工作,到1959年12月底,仿制和装配出两种产品,提前48天完成总产值计划,实际完成总产值为国家计划的173%,完成商品产值为国家计划的138.53%。

工厂初具规模后,杨爱华认真分析了工厂的形势,认为在生产任务重、条件差、群众干劲大的情况下,应当保护群众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组织引导到巧干上来。因此,党委向全厂职工提出了大搞技术革新的号召。全厂职工闻风而动,工厂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和技术革新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杨爱华和总工程师牵头,基层相应成立分会;工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基层设立“关键台”,按月公布关键课题,组织职工攻关,给予突破关键者表彰奖励;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及时协调和解决问题;提倡群策群力,当时的检验科电机实验室创造的11项设备都是靠发挥集体力量完成的;广泛交流经验,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评比。1959 年12 月,出台革新项目9653条,实现了3370条,其中重大项目238条,为国家增产节约100万元,工厂也因此获得“兰州市技术革新红旗单位”称号。

1960年工厂的党组织建设也得到发展,党组织由建厂初期2个支部扩大到2个党总支(下属6个分支)、15个支部。

自建厂以来,杨爱华和工厂领导班子认真执行“边基建、边试验、边生产”的方针,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在确保国家计划全面完成的同时,大力做好职工的生活福利工作,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办自给性副业生产,为职工开办集体食堂,合理安排职工住宿、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医疗卫生工作,筹建职工医院,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文化大革命”中,杨爱华受到不公正对待,受到批斗。1969年10月他重新担任了万里机电厂党委副书记。1975年12月,调景德镇国营昌河机械厂任党委书记。1983年10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