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3758900000044

第44章 杨 诚

杨诚(1916.12—1966),台湾台南人,国营新都机械厂(现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成发)第一任厂长。杨诚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1930 年秋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毅然回到祖国,先后在厦门、上海、北平就读,后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读书并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6年初参加革命,任民族解放先锋队分队长、区队宣传干事。1937 年10 月到延安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青委吴安青训班队指导员、主任、党支部书记;延安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班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央青委“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指导员兼中国问题教员及延安华侨联合会主任。1944年6月,调中央军委编辑局外语学校英文系学习,任班主任和系党支部书记。1946年2月,调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代表团工作兼英文翻译。1947 年,负责筹建中央团校,任中央团校教育处副主任。1949年1月参加接管天津工作,任天津军管会铁路处职工组副组长。1950年6月,调团中央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1952年12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副局长。1953年1月,任沈阳国营大东机械制造厂(现中航工业黎明)实习厂长、副厂长、第一副厂长、厂长。1958年11月任国营新都机械厂厂长。1960年6月任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副院长。曾当选为成都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和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1966年去世。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杨诚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1950年6 月,任团中央学生工作部副部长。7 月,任中国学生代表团团长,去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参加世界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学联副主席。

1952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组织上决定调杨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任副局长,但他为更快地熟悉和掌握航空工业方面的业务知识,积极要求先到基层锻炼,组织上为培养造就人才,同意他的诚恳请求,批准他到沈阳国营大东机械制造厂(于1954年3 月更名为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任第一副厂长,后又任厂长。1958年11月,中央决定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负责成套包建新都机械厂,杨诚被任命为新都机械厂厂长。杨诚服从组织决定,认真按照上级“既保证成都发动机厂加速建成,又保留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成为试制工厂的基础,既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又保证1959年两厂既定任务的完成”的指示办事。在厂党委的领导下,杨诚尽职尽责,坚决组织贯彻实施,为保证搬迁转移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958年9月,杨诚和党委书记崔光炜即到成都实地考察,了解和掌握新都机械厂建厂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在党委制定工厂包建的大政方针后,他积极做好分管负责的各项工作,领导得力,部署得当,在“时间短、任务重、人数多、条件差、路途远、交通难”的重重困难情况下,杨诚坚定不移,有效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支援祖国三线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了援建的3841名干部职工和家属的迁移以及390多台设备、大批工具仪器等物资运送任务的完成。做到有条不紊、安全妥善地到达成都,仅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转移任务。

在建厂过程中,杨诚与党委书记崔光炜一起带领全厂职工,实行“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的方针,迅速使建厂各项工作以及职工生活安排有序推进,在杨诚的组织指挥下:编制工艺规范1730本,完成工装设计5200项;管理机构和车间设置逐步完善;开展“整顿生产秩序,提高产品质量”运动,掀起了“比学赶帮”的竞赛热潮;组织全厂1000多人参加涡喷6发动机试制技术学习,签订师徒合同2000多份;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49 种,颁发了新都机械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化学药品管理制度》;试制成功266Л-50 型动平衡机,完成省、市下达的民品汽轮机、氢原子焊机、抛光机、单螺旋加级机、柴油机油泵芯子、喷嘴等“五保”任务。还组织困难职工家属进行生产自救,成立了服务加工部等,就业人数达1000多人。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了困难,稳定了职工、家属队伍。

新都机械厂建厂的实践,杨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为工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6月初,四川省委任命杨诚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副院长。杨诚在办学过程中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用人之长,不歧视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工作中一视同仁。由于是新创院校,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所以他非常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杨诚受到极大的冲击,于1966年被迫害致死,享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