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3758900000063

第63章 王得文

王得文(1921.10—1995.7),山西榆社人,江淮仪表厂(2009年12月与皖安机械厂合并为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江航)党委书记。1938年入伍,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2 月任山西省保安二支队宣传班长、保安团工作员,山西省决死队57团文化干事;1942年3月任山西垣曲县工作队长、游击队指导员;1945年10月后,历任山西省决死队11旅33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河南豫西二分区基干团政治指导员、第四兵团警卫团组织股长;1950 年后,历任炮兵第四师第七团组织股长、政治处副主任、政治部组织科长,高级炮校学员兼教学组长,炮兵基地组织科长,锦州炮校组织科长,高炮63师政治部副主任。1962年4月任江淮仪表厂党委书记;1968年5月后,历任厂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王得文在1940年和1941年荣获二等功各一次;1942年和1950年荣获工作模范奖各一次;在淮海战役中获三等功一次;在洪洞战役中获三等功一次。1981年12月离休,1995年7月去世。

1962年2月,为克服空军航空供氧配套装备短缺的问题,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建立江淮仪表厂。1962年4月王得文受命调到该厂任党委书记。

江淮仪表厂在建厂初期,采取“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的方针,促进工厂建设快、试制投产快、增加收入快。1962年是建厂不平凡的一年,当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后期,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思想尚未安定,以王得文为核心的厂领导班子做出决定,尽快试制和生产军品,满足空、海军和主机厂的配套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全厂职工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厂的精神,基建、生产、试制齐头并进一起抓,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出产品。同年12月30日隆重召开祝捷大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市委、省军区等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三机部发来了贺电。

1962年是建厂的第一年,也是王得文来到航空战线的第一年,诸方面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此后,江淮仪表厂在3 年的时间里,仿制定型6 种产品,为空、海军和主机厂提供了急需的供氧装备和修理用的零备件,在经济上,实现扭亏为盈,充分发挥了投资效果。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在产品技术上,培养和锻炼了航空供氧装备专业技术队伍,为今后工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得文任江淮仪表厂党委书记的时候,正值改校建厂初期,部分师生和职工需要进行调整,统一安排去向,在部分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出现:愿留城市,不愿下放农村;愿调回原籍,不愿到边远地区;愿留航空工厂,不愿到地方;愿继续深造,不愿失去学习机会等思想和顾虑。王得文努力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带头在职工和学生中加强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使职工认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体谅国家的暂时困难,正确对待个人前途和服从国家分配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增强了团结,服从组织统一分配,促进了改校建厂工作顺利进行。

1962—1965年,王得文任党委书记期间,党组织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在党委重视下,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在基本建设、产品试制、生产工作中重视培养和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到1964年,共产党员由176名发展到213名,基层党支部由9个增加至15个。

工厂新建时期,基本建设全面铺开,产品试制一个接一个投入生产,时间紧,工作量大,机关科室干部近50%时间投入基建战线搬砖挖土参加劳动,广大科技人员与工人战斗在一起,为完成生产、基建任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66 年,根据中央对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规定,工厂党委牵头建立了“三定一顶”的劳动制度,即:定时间、定岗位、定职责,顶替班组定员进行生产。厂级干部和科室干部固定到车间、班组,进行蹲点、跟班劳动。并建立了考核制度,由工厂党委组织部对干部的劳动生产时间、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顶替岗位工人生产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评议、年终公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制度废止。1975年,王得文组织重新制定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由党委统一安排厂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干部在参加劳动中注意搞好调查研究,协助班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执行效果较好。

1980年,经省国防工办党委批准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王得文兼任纪委书记。他认真组织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落实了党的政策,为职工队伍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得文于1981年12月离休,1995年7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