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10

第10章 谢长吉

谢长吉(1926—),山东沂南人,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2011年5月与国营双阳机械厂、贵航无人机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凌云航空物资供销公司、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重组整合为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贵飞)首任党委书记。1938年在当地任村儿童团团长、村抗日先锋队队长,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青救会”会长、区“青职”委员。1945年2月起,任山东沂南县区委干事、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教导营区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太宁县武工队副队长、天宝区武装部部长、太宁县委新干部训练队队长、南下干部纵队二支队十大队参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共青团浙江省永康县委副书记,中共浙江省永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共浙江省金华地委统战部科长。1954年7月起奉调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历任国营第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飞)副科长、车间主任、科长、党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1965年12月参加航空工业三线建设,任贵州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党委书记,后调贵州国营双阳机械厂任党委书记。1977年11月调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任政治部主任、党组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1年3月调国营松陵机械公司(现中航工业沈飞)任党委书记,后任顾问。1986年10月离休。

1965年12月,谢长吉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好人好马建三线”的号召,作为首批拓荒者之一,毅然放弃了城市优厚的生活条件,从国营松陵机械厂调贵州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简称云马厂)任党委书记。

在那个经济贫乏、信息交通极为不便、人民生活极为艰苦的年代,当时的贵州航空工业仍为一片“静土”。而云马厂建厂选址更是在距市区20余千米的山沟里,只有几条勉强能通行的小道出入,周围灌木丛生。那时谢长吉和其他的领导、技术人员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席棚。12月的贵州,虽没有北方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但也是阴冷入骨,当时的席棚仅仅能作为一个休息的场所,连遮风避雨都很难做到,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早上起来,连被子上都是一层白白的雪花。为了搞好“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平整土地),谢长吉和庄树山厂长除了在工地上和民工一起劳动外,还频繁地奔走于周围的各个村寨,组织职工为农民干农活,插秧、挑粪、送肥、支农抗旱,为农民理发。当时厂里唯一的女医生还经常深入村寨为农民看病,逢年过节还去村寨慰问,当时的农工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员对云马厂的建设非常支持,出人出力,尤其是涉及到迁坟、买地等事情,进行得都比较顺利。职工白天都在工地劳动,到了晚上谢长吉还不忘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充实自己,并且每周还分三次到周围的村寨上文化课。那时谢长吉和庄树山厂长等领导和职工都做到了“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除了分工不同外,并没有其他差别。

“文化大革命”时期,云马厂的建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谢长吉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这些并没有打倒他,身体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忘记来到贵州的初衷,依然尽心尽力为云马厂做着贡献。

1975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按照中央精神进行整顿,谢长吉带领云马厂抓整顿、促生产、保稳定,使工厂的生产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生产现场是谢长吉出入最频繁的地方,作为党委书记,除了从主管领导处了解生产情况外,还要亲赴现场,查看进度,了解困难。“与群众交流,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并且努力解决,这是作为一个好领导最基本的要求。”这是谢长吉一直强调也是一直坚持在做的。

干部思想教育和学习是谢长吉非常重视的工作。为了组织好干部的教育学习,工厂成立了党委中心组,对提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促进云马厂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谢长吉在主持党务工作期间,结合工厂的基本建设和歼7原型机、歼6Ⅲ型机、歼6原型机和歼6甲型机等4个机种的试制与批生产,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云马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长吉调离云马厂后,先后在国营双阳机械厂、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国营松陵机械公司工作。1986年10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