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09

第9章 邵文炳

邵文炳(1932.7—),安徽桐城人,国营双阳机械厂(2011年5月与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贵航无人机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凌云航空物资供销公司、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重组整合为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贵飞)首任厂长。1949年4月,邵文炳参加“中国民主青年联盟”,曾任沈阳空军鲁班部队五中队学员。1951年5月起历任国营112厂装配工、技术员、调度组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调入贵州011办事处(现中航工业贵航),任国营双阳机械厂总工程师,1978年2月任国营双阳机械厂厂长。1982年4月,调入汉中012基地(现中航工业汉航),任陕西182厂总工程师,1984年7月任012基地副主任兼182厂厂长,1985年3月任182厂党委书记,1986年9月任182厂第一厂长,1989年3月任182厂科技委主任。1988年荣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证章,同时获航空工业部“献身航空工业三十年”荣誉称号。1992年荣立航空航天工业部运8飞机大改二等功。1993年离休。

1965年12月3日,邵文炳带领7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风尘仆仆从沈阳来到了黔中安顺这片热土。这一天,被定为国营双阳机械厂的建厂纪念日。

尽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三线建设的艰苦程度还是超出了邵文炳的预料。一切从零开始,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就自己动手,搭设席棚子、篱笆棚子,四面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后来建设干打垒宿舍,由于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干打垒宿舍的标准很低,每平方米造价要求控制在40元以下,但好歹算是把住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水喝,只有靠稻田里的水、小水坑里的积水作为生活用水,天旱的时候就只有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洗完脸的水舍不得倒掉,留着沉淀后循环使用。

工厂建设首先从“三通一平”开始,即路通、水通、电通和平整土地工作。以邵文炳为组长的筹建组,经过简单而紧张的准备工作后,首先开始了连接滇黔公路的1.67千米进场道路的修建和临时水源、电源的勘测工作,为宿舍工程开工和机场土石方开工创造条件。短短1周后,在附近村寨民工的帮助下,完成了进厂公路的铺设任务,揭开了工厂基本建设的序幕。

随着施工单位大批人员的进厂,解决临时水、电供应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邵文炳和筹建组的同志们决定先采用柴油机发电,解决燃眉之急,然后组织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背着炸药和电缆,架设了9千米长的高压线路,铺设供水管道1万余米,为厂区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为了尽快建设一批干打垒小平房,大家自己动手,每个星期抽出三天参加建厂劳动。邵文炳带领班子成员,和职工同志们一起奋战,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挑灯夜战到深夜十二点,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不言艰苦,不计报酬。

国营双阳机械厂是按照生产歼7飞机来设计筹建的。建厂初期,在主要生产厂房尚未建成的情况下,便开始了生产准备工作,并利用简易条件部分投产。1967年,工厂按照工艺分工组建了总装、试飞、导管、特设等生产准备组,又经过1年多的紧张工作,备齐了工装设备、技术资料等,导管和电缆首先部分投产。

1969年8月,三机部发文,要求国营双阳机械厂停止歼7飞机生产的一切准备工作,转产歼6Ⅲ飞机,并要求1970年试制成功,1971年达到批生产水平。邵文炳被任命为歼6Ⅲ飞机试制技术总负责人。

在当时的条件下组织生产是极端困难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机构瘫痪,无政府主义泛滥。1969年9月,工厂实行军管,首先稳定了形势,使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生产、技术的准备工作,邵文炳和军管组的同志一起,调整了干部,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了工艺系统,制定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从而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飞机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1970年5月,飞机散装件全部从沈阳运到工厂,工厂提出了“向国庆献礼”的目标,全厂职工为在贵州高原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抢时间,许多人吃在车间、住在车间,有的几天几夜不回家。以邵文炳为代表的工厂领导始终在现场指挥生产,出现问题立即和设计人员、工艺人员一起千方百计解决,白天黑夜连轴转,从而保证了飞机总装周期。

1970年9月18日,贵州高原上第一架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飞行17分钟,安全着陆,首飞成功!三线建设的创业者们,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奋战,终于结出了果实。

随后的几年,以邵文炳为代表的双阳人,又相继把歼6甲型机、歼6原型机、歼7Ⅱ型等飞机送上了蓝天。邵文炳和当年的厂领导一道,组织指挥全厂职工排除万难,苦战攻关,完成了多个机型的研制、定型和批量生产任务。

1982年4月,邵文炳调往陕西182厂工作。1993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