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13

第13章 张武文

张武文(1924.7—2011.1),辽宁沈阳人,平水机修备件厂(现贵州平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平水)首任厂长。1939年在沈阳市东洋制造所当学徒。1948年11月19日参加革命工作,在沈阳鲁班部队任工人、生产组长。1951年10月调沈阳市111厂(现中航工业黎明前身)任总工长。1954年12月任国营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现中航工业黎明)总工长。1966年2月调贵州平水机修备件厂任厂长,并担任过总工程师、副厂长等工厂领导职务。1983年4月退居二线,1983年12月离休,2011年1月去世。

1948年11月,随着新中国解放的隆隆炮声,张武文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凭借着一身过硬的修理技术,他被分配到沈阳鲁班部队三厂(空军三厂)担任工人、生产组组长。他工作踏实,技术过硬,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喜爱。由于为鲁班部队的生产做出较大的贡献,成绩优异,立小功一次。1951年奉调到沈阳市111厂任总工长;1954年任国营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总工长;并先后担任车间技术主任、生产副主任和分厂生产长等职务,由于工作能力较强,表现突出,多次被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66年2月,张武文所在的国营黎明机械厂,根据第三机械工业部要求,对口筹建三线企业,即贵州平水机修备件厂,并调张武文任厂长。3月,张武文只身一人从条件优越的沈阳市来到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省平坝县。作为工厂领导班子成员,首先面临的是工厂选址问题,张武文放下行李,立即和三机部调研组的同志组织当时仅有的几十名先期到厂的、刚从部队转业的同志和分配来的技术员等,按照国防工办《关于三线建设的布局问题》《关于三线建设的厂址选择问题》《关于三线建设的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要求,开始了艰辛的选址工作。为了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他带领着同志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顶风冒雨,进行选址工作,并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确定了厂址。

厂址选好后,张武文立即组织力量开始施工,从地质测量到施工图样;从建材选购到机器安装,无不倾注着他的汗水。他提出的“一少二快”(一少即花钱少,二快即筹建快、投产服务快)建厂方针得到了全厂职工的拥护,受到部领导和兄弟厂的支持和赞扬。由于当时原材料紧缺、资金紧张,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全厂职工又把“一少二快”的方针发展为“从穷、从小、从土、从生产”的“四从”原则,“从穷”就是一切从穷开始,勤俭节约;“从小”就是一切从小开始,白手起家;“从土”就是一切从土开始,自力更生;“从生产”就是从生产开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施工进度缓慢,张武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四处奔走,八方求援,终于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厂房建好并投入生产。“四从”原则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被作为交流材料批转到三机部所属企业,供兄弟单位借鉴。

每天早晨,伴随着起床号和集合号声,张武文骑着自行车总是第一个来到厂里,在工厂大门口向陆续进厂的职工一一问候,然后到生产部门了解生产加工进度和生产组织情况,并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处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生产有序地进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011基地领导的高度赞扬。

贵州高原的冬天,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张武文与工人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了解着生产进度情况,一边和大家聊着家常。他鼓励大家:“别看今天我们条件差,吃的不好,住干打垒房,我敢打赌,只要大家努力,要不了几年你们都会住上干净、宽敞的楼房。我们还要建设我们的医院、学校、托儿所和食堂,恐怕到时候打着你们都不会走喽。”厂长的一席话说得大家信心倍增,共同憧憬着平水的美好未来。

为了稳定职工的情绪,坚定为平水奋斗的决心,张武文率先将家属从东北迁到厂里,和大家一样住在干打垒房里。原本一些想要调走的同志,一看厂长都下这么大的决心,这个时候要求调走那就是逃兵,于是他们悄悄地把请调报告撕掉,立即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他们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当代工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也诠释了航空人“献了青春献儿孙,献了儿孙献终身”的“三献”精神。张武文1988年被航空工业部授予“献身航空、服务四化”称号。

张武文1983年4月退居二线,1983年12月离休,2011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