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25

第25章 张成宝

张成宝(1926.1—2009.2),辽宁金县人,国营安吉铸造厂(现贵州安吉航空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安吉精铸)首任厂长。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953年7月,任旅大金县三区党委副书记、书记。1956年10月—1966年2月,任国营第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飞)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1966年8月—1976年4月,任国营安吉铸造厂(现中航工业安吉精铸)厂长,革委会副主任、主任等职。1976年4月—1981年9月,任国营安大锻造厂(现中航工业安大)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1981年9月—1984年12月,任国营新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制动)党委书记。1986年5月离休,2009年2月去世。

1966年8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在贵州建设一个航空铸造厂,为贵州地区航空工厂服务,定名为国营安吉铸造厂(简称安吉厂)。张成宝带领国营安吉铸造厂首批创业者,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来到贵州高原当地的跳灯场公社的九头坡下安营扎寨。

安吉厂处于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主要为谷地,海拔标高为1400~1562米,气候温湿多雨。首批建设者们来到贵州高原,他们面对的是住四面透风的破屋,喝泥坑里的脏水,开门见大山,出门走山路的艰苦环境。但为了早日搞好三线建设,在张成宝的带领下,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胆略,在搞基本建设的同时,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缺材料的困难情况下,土法上马展开了紧张的科研生产工作。筹集了若干原材料,在荒山坡下搭起席棚当厂房,挖来山砂代型砂,捡来一个废油桶改制成化铁炉,用三根竹竿扎成三脚架代替吊车,经过十几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在1966年9月15日试制成功了工厂第一个产品———铸铁管。这虽是一个普通的铸件,但它是创业者们汗水和心血的结晶,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由此这个荒山坡下的一片土地,被工厂光荣地命名为“915区”,9月15日这个安吉厂建设史上最难忘的一天,载入了安吉史册,“三根竹杆、一个油桶”的艰苦创业的“915精神”,4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安吉厂职工奋进。

安吉厂厂区四面群山环抱,岗峦连绵,丘陵起伏,生产区及生活区建于山谷平地,海拔高度为1438米。生产区按生产特点以瓜藤式分散布置,分为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区,纵向长3千米,横向宽1千米。1966年到1968年,在张成宝的带领下,工厂全面开展“三通一平”工作,同时继续扩大“915”精神土法上马。尽管在此期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基建和生产没有停止。3年中完成了35000伏高压线路架设,全厂各生产区和生活区的通水、通路、平整土地等工程和300多吨铸铁管生产任务。

1969年至1972年是工厂全面大上基本建设的时期。在此期间,一批批老职工从沈阳、哈尔滨、西安、成都等地相继来厂,一批批新生力量从部队、学校分配来厂,使职工人数从1968年的300多人猛增到2500多人,加上国家先后派来的部队、建筑公司等专业施工队伍,还有民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开展轰轰烈烈的基建大会战。张成宝和建设大军一起经过4个春秋的艰苦奋战,到1972年底,按照设计,初步形成了铸铝、铸镁、精铸、铸铜、铸铁、模具、机修、动力、理化测试等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福利配套设施,并进行了小批量航空产品生产。

1973年至1975年,是张成宝带领安吉厂逐步转入批量生产的3年。这3年中,安吉厂承担了011基地所有飞机、发动机和辅机配套的铸件生产任务,并参与了歼6甲型飞机试制生产大会战。

1976年至1978年是生产稳步上升的3年。在张成宝和工厂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安吉厂共盈利362万元。

1976年,张成宝调离安吉厂,先后在安大锻造厂、国营新安机械厂任职。1986年5月离休,2009年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