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38

第38章 力群

力群(1917.2—2011.3),江苏泰州人,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现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上电所)首任所长。1937年9月在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6月在瓦窑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第四期学员,后任延安军委总政印刷厂管理科科长,军委军事工业局科员,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生产管理科科长,曾被八路军总部军工部评为先进,荣立二等功。1949年10月起,先后任华北兵工局(太原)秘书,中央兵工办公室(北京)秘书组组长、党支部书记,中央兵工总局综合统计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二机部六局计划处副处长。1955年到中央高级党校学习,结业后先后任二机部六局计划处副处长、处长,广州一机部电器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副处长。1960年被派往上海,参加组织筹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并先后任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生产计划处副处长、处长。1963年1月任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现中航工业上电所)所长、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6月任研究所顾问。1983年4月离休,2011年3月去世。

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6月,是上海地区最早从事无线电电子技术应用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1963年1月,力群任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任职期间他坚决贯彻中央“科研十四条”要求,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改善试验条件,开展了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管理整顿,促进、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取得了许多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诸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24阶电子模拟计算机、电声测试仪等整机设备以及薄膜电路、陶瓷滤波器、微模组件等超小型无线电元件,同时还摸索出具有独特工艺的玻璃釉电容器(曾获1964年全国新产品成果三等奖)和印制电路板工艺。上述产品为上海市电子工业产品向晶体化、小型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无线电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上海仪表行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所。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上海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全所科研工作曾一度陷于停顿,1967年1月,所党政领导干部统统靠边,此后成立了所革委会,力群任革委会副主任。

1969年7月,根据国务院指示,研究所正式划归国防科委航空研究院领导。按照国防科委《关于中央各部、局,各省市、自治区所属有关工厂移交国防科委各研究院领导的交接实施办法》的通知,成立了由力群为组长的4名委员组成的交接领导小组。根据上级要求,研究所的专业方向也做了相应改变,划归国防科委航空研究院之前,研究所主要以民用无线电电子产品及有关技术的研制为主,划归航空研究院以后,科研方向调整为以航空机载电子设备、航空无线电总体及电子综合化系统的研制为主攻方向,以高精度多普勒导航系统、高可靠机载计算机的研制和电磁兼容性研究为主要产品,它是当时研究所科研方向的一次重大转折。力群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调整组织结构,集中技术力量,开展资料收集,制订研究方案,加强科研管理,重视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对重点预研课题的投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

为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力群通过调研,主张以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并着手从4个方面开展军需民品的生产。一是要把已取得的的科技成果、设计定型的产品,积极推广;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基础,积极承担和开发空军和民航系统需要的航空电子产品;三是利用掌握的技术,研制市场需要的电子产品;四是发挥现有的试验和加工能力,积极承担兄弟单位需要的技术服务和协作任务。如:运10旅客机研制、201多普勒导航雷达、627导航计算机、轰6飞机第二代领航计算机、144领航轰炸计算机、601H领航轰炸计算机的研制和提供使用,为推进研究所航空电子产品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研究所处于被上级机关和职工群众誉为“成果累累、人才辈出、有所作为”的黄金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力群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发挥领导班子团队作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拼搏,1979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进出口自主权的对外开放研究所,为研究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力群于1983年4月离休,2011年3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