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43

第43章 马振功

马振功(1925.1—1995.9),山东沂水人,国营乐河机械厂(现常州兰翔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兰翔)主要创建人之一。1946年10月任东北军区军工佳木斯修械所工人;1949年2月任哈尔滨东北军工21厂股长、车间副主任;1951年调第121厂(后为国营第120厂,现中航工业东安)工作,历任车间主任、副总工程师、生产副厂长、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调江西省乐平县开展国营乐河机械厂筹建工作,历任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77年5月—1984年7月,调保定国营惠阳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惠阳)工作,历任总工程师、厂长、党委书记。1984年7月离休,1995年9月去世。

1969年,国家决定在江西景德镇和乐平地区建设一套直升机工厂。1969年11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发动机厂由国营东安机械厂(现中航工业东安)和南昌航校筹建,同时暂定由东安机械厂革委会副主任马振功和南昌航校张秀峰负责筹建发动机厂。会后,东安机械厂立即组成了以马振功为领导的23人工艺调研班子,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勘测公司等单位的协同下,在江西省乐平县展开了实地勘察,对工厂的布局、规模、基建、搬迁和生产等问题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制订方案。同年12月,三机部和江西省革委会确定工厂的名称为国营乐河机械厂;福州军区空军委派工程部副部长张宪志等52名军宣队陆续进驻工厂。

1970年1月,经上饶专区革委会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乐河机械厂建厂指挥部,提出在建厂工作中,要响应“四边三当年”的口号(即: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边搬迁;当年设计、当年基建、当年投产),来推动各项工作。马振功负责厂房设计、基础建设及职工家属搬迁等前期工作。根据上级的安排,到3月底,土建工程建筑施工全面展开。

1970年3月,东安机械厂和南昌航校分迁的职工、家属和退伍军人陆续进厂。马振功作为负责人,一边忙于厂房建设,一边忙于职工的搬迁。当时,由于家属楼没有建立起来,住房特别紧张,马振功根据实际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采取分流的方式进行安置。职工被分流安排居住在竹棚、农家里,独身职工暂住在临时厂房内,共安排了3395人。

同月,江西省革委会召开了工厂建设基建会议,提出了“七一”完成生产厂房建设,“八一”出发动机,“十一”完成全部生活区建设,1971年1月1日进行小批生产的要求。马振功立即进入抢进度的工作中,带领建设队伍,边设计边施工。

1970年4月,大批生产工人和其他工作人员陆续到厂,并迅速组成生产连队,立即着手安装了279台机械设备。随后马振功主持召开了全厂开工生产动员大会。会后,各生产连队先后开工生产某型号发动机零部件。至此,初步实现了“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边搬迁”的目标。

1970年6月,根据“三结合”的原则,工厂组成了筹建领导班子,张宪志(军方)任组长,马振功任领导干部第一代表。军方代表主要做思想和监督工作,工厂领导主抓基础建设和生产工作。

1970年7月,在军方代表的监督管理和工厂领导的带领下,工厂始终响应“四边”口号,主体厂房建设全部完成,为工厂的全线投产提供了硬件保障。1970年底,生活区的全部建筑也基本完成。至此,国营乐河机械厂基本建成,进入全面有序的开工生产阶段。

1970年8月,经过百天大会战,某型号的001#发动机由乐河机械厂自制的70%零组件和东安机械厂制造的30%主要零组件完成总装。1971年12月,完成了002#、003#发动机的总装,马振功负责各项生产任务的协调工作。他与职工一起,夜以继日奋战在生产一线,经过反复摸索,排除了多处故障。到1972年底,累计完成了试车380多个小时,很好地锻炼了技术队伍。

1974年12月,三机部航空研究院在乐河机械厂主持召开新型号发动机的研制座谈会。会议决定由马振功担任新型号发动机研制小组组长,开展新型号的各项研制工作。马振功带领由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参加的研制队伍,根据三机部下达的新型号发动机研制设计任务,进入全面攻坚阶段。经过1年零2个月的紧张工作,新型号设计任务顺利完成,进入了开工投产阶段。1976年12月,工厂进入首批零部件试制阶段。马振功从科研设计到投料生产,采取“把各种发动机部件包干到底,从试制到装配试车负责到底”的办法,推进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到1977年3月,首批零部件全部完成试制,并且符合设计要求。4月,工厂进行了首台发动机的装配,并于当月完成。至此新型号的首台样机试制成功,经试车性能达到设计的要求。

1977年5月,马振功调到保定国营惠阳机械厂工作。1984年7月离休,1995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