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44

第44章 李征

李征(1927.11—),山西原平人,国营新安机械厂(2003年4月与国营航空机轮附件厂(后改为陇西铸造厂)、航空附件研究所(部分)合并为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制动)筹建组组长。1944年7月进入晋绥边区实验学校学习,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2月在晋绥边区静乐县范亭中学学习。1946年8月在晋绥边区第六军分区教导队并担任班长。1947年4月调到晋绥边区20团政治处担任保卫组织干事、连副指导员;同年8月,任一野七军59团八连政治指导员。1949年8月,被选拔进入第一航校学习飞行,1950年8月学习结束后,分配到空八师任大队长;1953年1月担任空20师60团三大队大队长。1956年3月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国营第514厂(现中航工业制动)担任车间党支部书记,1964年任机关党总支书记。1970年8月任国营新安机械厂筹建组组长。1973年调3087厂任党委副书记,1975年调国营贵阳电机厂担任党委书记。1988年1月离休。

20世纪60年代末,为适应建设大三线的需要,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在三线地区建设几套主机厂和一套品种齐全的辅机工厂,国营新安机械厂是贵州地区建设的6家工厂之一,由秦岭机电制造公司(国营秦岭电工厂与陇西铸造厂合并时期)援建。该厂主要任务是为西南地区的歼击机、教练机配套机轮及刹车附件。“好人好马上三线”,负责筹建国营新安机械厂的任务落在了陇西铸造厂军人出身的党总支书记李征身上。

1970年8月1日,李征带领筹建组的5位同志及专业组13人进驻安顺县下属的蔡官镇,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当时安吉铸造厂(现中航工业安吉精铸)已基本建成,011基地决定新安机械厂与安吉铸造厂合并建厂,厂址选在安吉铸造厂黑色铸造区。

尽管筹建组的同志们出发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筹建地的荒凉和艰苦还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当时的贵州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里山脉连绵,岗峦起伏,最高山地海拔1380米,厂区和生活区就将建在群山环抱中一片不太大的农田上,平均海拔1100米。每年的11月一直到次年2月,总是阴雨连绵,低温潮湿,让人感到从里到外的冷。加上高原反应、水土不服,同志们腹泻、感冒轮番发作。筹建组借用安吉厂的几间红砖房成了办公地,临时搭建的干打垒土坯房就是大家的宿舍。没有办公设备,运输工具缺乏,人员严重不足,面临的情况用困难重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在困难面前筹建组的同志们没有退缩。他们不等不靠,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李征领导筹建组,于1970年9月成立了由秦岭公司、安吉厂、第四设计院、中建部401公司共同组成的现场指挥部。各组不分设计、施工、生产单位的界限,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投产的方式,开始厂房基建大会战。工地上热火朝天,车水马龙,挖山填沟,挑土搬石。职工们发扬大庆工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白天头顶烈日,夜晚披星戴月,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仅仅半年,6座厂房共8501米2的工程基本建成,7月底又开始职工宿舍的修建。

在厂房建设的同时,李征和筹建组的领导,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进行首批仿制产品的图样复制和工艺规程编制。6月份主厂房建成竣工,图样的复制和工艺规程编制工作也同步完成。1971年8月,首批仿制产品投入试生产。

基建施工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受资金的限制,造成厂房基建质量不合格,最严重的是机械加工厂房地基下沉,地坪太薄,设备开动时造成机床共振无法正常生产,废品率高达40%~50%。为保证产品质量,李征和其他领导组织技术人员及老工人共同研究,积极想办法,提出了关键部位的工序用手工进行加工;为及时准确地对产品性能进行测试,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制造综合试验台;在零件装配中,领导干部、技术人员、检验员、工人相互协作、积极配合,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干在生产线、服务在生产线,及时处理解决问题。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9月底攻克了该产品质量难关。10月1日,职工们敲锣打鼓到011基地报捷,向建国22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为了解决厂房基建问题,在筹建组组长李征的带领下,职工们自己动手,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对存在基建问题的厂房进行重新返工。打地坪、修房顶、重装设备,虽然每天都是两手泥,一身土,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大家仍然干得热火朝天,全部按工期完成了任务。

由于两厂合建,从老厂只调来120名工人,随着产品配套品种和配套量的增加,技术工人的匮乏逐渐显现。复员军人和新招收徒工都没有接触过生产,能带徒弟的师傅更是短缺。为了让新工人尽快成长起来,李征积极与秦岭公司联系,将部分关键工种的工人送到老厂及兄弟厂代培。新工人边学习边工作,在实际生产中锻炼,许多人很快成为生产骨干,有的还成为带徒弟的师傅。

随着人员逐渐增多,困难也增加。生活上蔬菜缺少,副食供应困难,得靠工厂组织车辆到外省去拉;孩子入托、入学困难,住房、就业,矛盾重重。但大家仍然坚守着那份激情和梦想,生活上不叫苦,工作上不计报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终于在荒凉的山谷中建起一座初具规模的航空机轮和刹车附件厂。

由于工作需要,李征于1973年7月调离国营新安机械厂,1988年1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