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56

第56章 孟士才

孟士才(1919.7—1999.6),陕西米脂人,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综合所)首任党委书记。1937年4月在原籍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自卫军营长、巡察队长和检查站长。在延安保卫处学习时被评为学习生产模范。1945年后,在东北解放军一至七分区任独立大队大队长、教导员、保卫科长。1952年在湖南62陆军医院任政委。1947年在辽吉五分区被评为工作模范,并受物质奖励一次。参加过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渡江、剿匪等战役和战斗。1953年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战俘营政委。1954年在军委军事法院任审判员。1961年转业到第三机械工业部,1972年调至第三机械工业部301所任核心组第一组长,1975年10月任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1999年6月去世。

孟士才1972年调到301所,任核心组第一组长。任职初期,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此后进入“批林批孔”运动。研究所干部员工从“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渴望安定,渴望干点事业。孟士才抓住这一特点,在运动中坚持“学政治不放弃科研”、“搞运动不影响群众”的原则,顺应群众对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痛恨思想,全力保护稳定局面,转变工作中无政府主义的状态,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风貌。

1975年10月,研究所召开第一届党员大会,孟士才做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工业和部队装备问题汇报会的情况报告》精神,牢固树立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思想”,“要按照‘三老四严’的精神,认真提高我所各项工作的质量”。这次会议对动员全所党员发扬大干快上、艰苦创业精神,搞好标准化及新技术推广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孟士才当选党委书记。

1978年,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尽快把航空标准化和航空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搞上去,孟士才抓住机遇,立即全面转变工作中心,组织召开研究所党委会,做出《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议》,指出要“发挥党的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把政治工作渗透到科研业务工作中去”,做好后勤工作,“党委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这一决议,对落实科技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研究所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年5月,研究所召开第二届党员大会,孟士才代表所党委做工作报告。报告特别强调指出,今后的任务是“从党委到各支部,要从多年来主要抓政治运动改变为集中主要精力抓科研,抓调整工作,在领导思想、领导作风、领导方法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这次会议从根本上确立了所党委新的工作方向,激发了全体干部员工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埋头苦干的激情,为航空标准化实现大发展,跨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研究所建立初期,科研生产人才严重缺乏。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难以发挥作用。孟士才从工作出发,冒着风险,从干校、部机关调人,从外地院校引进人。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技术职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孟士才的领导下,所党委积极发展知识分子入党,到1985年,共发展20名知识分子入党,占同期入党人数的87%。同时把许多知识分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的才智,有效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尤其是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引进美军标以后,研究所需要大量掌握外语,尤其是英语的人才,但当时所里的科研人员年龄老化,懂俄语的多。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孟士才组织全所开展大规模的英语培训活动。一是内部开办工程师英语提高班;二是外派到北航、西工大等单位学习,还有的送到国外进修,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

研究所还积极筹措经费,购置微机,培训电脑知识,鼓励员工自学,参加北京市组织的自学考试,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报销学费。在这些激励措施下,86名员工取得补课合格证书,39人通过了电大、业大统一考试,出现了全所员工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新气象。大力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了员工的素质,为完成美军标移植、新技术推广工作培养了队伍和力量。

1975年12月,三机部批复研究所调整任务及建设问题的报告,同意建筑面积为16000米2。但是,完成建设任务极为不易。孟士才带领全体干部员工克服选址难等困难,最终确定在系统企业内划出一块地,经过两次征地、两次拆迁,四处求援,争取建设进度,硬是完成了这一任务。

在孟士才的领导下,经过8年努力,1982年研究所新所区建设完成。搬迁以后,研究所在新的办公地点组建了产品标准室、基础通用室、工装标准室、可靠性与环境室、适航性室、新技术推广室、电展室、情报资料室、出版印刷室以及《航空标准化》《航空工艺》编辑部等,基础建设为航空标准化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孟士才于1983年离休,1999年6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