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68

第68章 后记(1)

2013年中国工程院下发文件,通知为每一位院士编写出版传记,并首先为在我国各条战线做出历史性突出贡献的老一辈资深院士编写,拟在201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之际出版。中国工程院看到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中我写的回忆录《我心飞翔》一书,希望我在此基础上适当改编,纳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赶在第一批出版,对此我深感荣幸,也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

2010年为了庆祝我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决定,要为中航工业集团每一位院士编写传记,当时,我感到有些突然。回顾自己十分平凡的一生,虽然为党、为国家、为航空工业做了一点儿工作,有一些贡献,但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和期望差距很大,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又考虑到自己所从事的几项主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很多老领导、老同事和广大群众共同奋斗的成果,又涉及到国家机密,自己很难把握好分寸,几次表示还是不写为好。但中航工业科技委领导反复说明,这次是组织行为,充分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对院士们的重视和关怀,领导对此十分关注,希望我们能配合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同意了。

为了写好回忆录《我心飞翔》,科技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由科技委孙卫航、师元光、彭友梅、贾小平,606所李雪晶,624所王民昇和北航仿真中心方韧、金捷等同志组成了编写组。

从2010年6月开始,我向编写组同志进行了口述回忆。随后,编写组又组织对我工作过的624所、北航进行了专访,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搜集了624所所史、有关新闻报道、我写的一些文稿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在这些工作进行过程中,编写组建议我的这本传记最好采用自传体“回忆录”。

自传,顾名思义,是自己为自己写的传记。编写组同志向我解释,之所以选用这种形式,是由于在总计14次近50小时的口述中,我向编写组同志介绍自己的一生经历比较全面详尽,其中对发生在自己人生历程中的某些重大事件,不仅有情节,有时间和地点,也有大量的见解和感受,以第一人称记述,会使人感到亲切、真实,而且鲜明、生动,符合人物传记撰写的基本原则,也符合集团公司党组为院士撰写传记的初衷和宗旨。

我感到编写组同志的意见有道理,也就接受了这个建议。既然是自传体形式,也就意味着自己要多做一些工作。从当年8月开始,我对口述文稿进行了多次较大的修改,其中多处参考624所所史进行重新撰写,确实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由于工作繁忙,白天会议多,我只好晚睡早起,经常写稿到深夜。

在回忆录编写过程中,编写组的同志,特别是组长师元光同志,他出色地完成了吴大观同志口述传记《我的中国心》编撰工作,对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报国有成的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同志的热潮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中央主管部委领导的肯定和读者的好评。这次他又以饱满的热情,同时担任顾诵芬、冯培德和我三位院士传记的编写组组长,工作量之大、工作之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我的回忆录,师元光与编写组同志一起,为保证传记本身“情真不诡”“事信不诞”,做了资料查找、文字整理、初稿修改、照片挑选等大量工作,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我再次表示深深的感谢。可以说,没有编写组同志的努力和帮助,仅靠我一人之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样一项繁重任务是不可能的。

在回忆录《我心飞翔》编写过程中,我有时茶饭不思、深夜不能寐,常常闭目深思,反反复复回顾自己几十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人生历程,其最大的感受是一次次重温和体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广大职工、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他们以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振兴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这些都成为鼓励和鞭策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624所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地处大西南的偏僻山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我在那里工作了整整30个春秋,从33岁到63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就是在那崇山峻岭中度过的。当时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那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为了建设“高空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素不相识的科技人员和建设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走到一起来了,摸爬滚打,战天斗地,团结拼搏,无私奉献,三十年如一日,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将亚洲第一的“争气台”建立起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据编写组同志介绍,他们在624所的采访和座谈中,看到那里的同志至今仍工作、生活在比城市落后、闭塞、萧瑟许多的深山沟里,但却仍然充满着奋斗的激情,看到他们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大无畏拼搏精神,看到他们“回眸当年六五筹建,猿啼古峡,雾迷山谷,连峰叠嶂,峥嵘绵亘,四方才俊,云集于此,车轮滚滚,一路弦歌,地无一亩,瓦无一片,远都市之繁华,甘沟壑之寂寞,寄于观雾山顶,借宿茅舍听雨眠,发轫平通河畔,笑食凉馍饮山泉,励精图治,矢志不渝,风雨情怀几十载,霁日天朗鼓与呼”的昂扬斗志……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无不令人感到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他们所讲述的内容,使我再一次感受到激励和鼓舞。他们的讲述让我再一次回到自己当年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之中,回到我敬重的领导、我同甘共苦的战友身旁。激情在燃烧,青春再次回到自己的心中,有些本已忘记的昨天的一切,又一一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606所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的摇篮。我有幸在那里工作了8年,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我奠定技术基础的8年,是我从“学校门”到“工作门”,从书本到实践的8年,是我铸就动力人生路的良好开端、茁壮成长的8年。因此,至今我对606所仍充满着深深的情感。我曾经说过,我是624所的院士,也是606所的院士,这是我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写照。我真诚地希望他们为根治飞机“心脏病”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国自主研制的所有战鹰都装上健康、强劲的“中国心”!

北航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引为骄傲和自豪的母校,是我获取知识的殿堂,筑梦蓝天的摇篮。北航有我时时思念的老校长武光、沈元、曹传钧,有我感恩不尽的研究生导师宁榥教授,有给我以启迪、以智慧的众多可尊敬的师长,有我许多当年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兄、学弟、学姐、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