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69

第69章 后记(2)

母校给我以智慧,给我以动力,让我飞向东北,飞向西南,飞向全国和全世界。2000年我又从四川深山老林中飞回北京,回到了母校的怀抱,这是我感到十分温暖和幸运的大事。

在北航,编写组同志参加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能源与动力学院的老师、同班同学和仿真中心科研人员的座谈会,出席会议的老师、老同学以及今天奋战在航空发动机教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年轻朋友,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也使我非常感动。没有北航党组织和老师们的培养教育,没有北航对我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和收获。我现今在北航航空发动机仿真研究中心工作,也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点绵薄之力而已,老师和老同学们的亲切话语,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中航工业科技委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是一个为集团公司做好科技咨询、指导、把关的决策支持机构。这里有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他是我相识近半个世纪、培养教育我健康成长的恩师,是我胸中永远的丰碑;有我十分敬重的“试飞英雄”王昂副部长;有为航空工业建功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刘高倬、张彦仲和张洪飚三位集团公司的前任总经理;有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顾诵芬,有成就卓著的张彦仲、冯培德、尹泽勇院士;有一大批在中航工业各级领导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而退居二线的老领导;也有一批意气风发、热心工作的年轻朋友们。在这个充满团结、友爱、睿智、奉献的集体中工作,是我莫大的幸福和欣慰。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为我的回忆录《我心飞翔》撰写工作提供许多指导和帮助的科技委郭恩明、孙卫航、彭友梅、贾小平、曲洁和蔡伯成等同志;黎明公司前任工会主席严文锦同志;当年606所的程荣辉、刘廷毅、常宏和李雪晶同志;624所的郭昕、李建榕、马锋、王民昇、文广、刘晓东、斯永华和何谦同志;北航的方韧和金捷同志。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所有应邀出席科技委、624所、北航座谈会的我的老师、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和年轻朋友们。主要有周振德、曾伯勤、朱光亮、王润宗、庄廷科、高志荣、张富纯、刘仁杰、赵光敏、陈建民、杨志军、陈通蓉、夏光义、刘宗义、钱笃元、陈爱华、吕激、程信华、胡正义、施隆德、江义军、周拜豪、康涌、卢传义和黄顺洲;北航有陈光、黄熙君、李其汉、杨茂林、张津、曹玉璋、郭雷、胡昌旭和张青竹;科技委有张池、陈浚、周晓青、唐智明和张皖南等同志。他们对我的所有评价和看法,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关爱和鞭策。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湖南祁阳一中89岁高龄的蒋炼先生(他是我的中学老师)、蒋民主老师,清华大学王玉明院士,黎明公司原党委常委、工会主席严文锦同志,科技委周晓青总师,北航原校长助理张竹筠同志给我题诗赋词,为我的回忆录添光增彩。

在这里我还要真情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的所有领导和相关同志,责任编辑黄苏桥和高凤勤同志。他们为了将《我心飞翔》打造成精品,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和辛劳。

2011年我的回忆录《我心飞翔》出版后,社会反响良好,不少老领导、老同学、老同事给我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发短信或题诗赋词,表达他们对我的祝贺和褒奖,也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年轻朋友索要我亲笔签名的《我心飞翔》一书,更有一些同志给我指出书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航空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告我,《我心飞翔》虽多次重印,但仍有不少单位和个人要求购买,以了解中国航空发动机艰苦创业的历史和中国航空人的创业拼搏精神。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5719厂,厂领导组织职工学习《我心飞翔》一书,并编辑出版了《动力报国振兴中华》一书,收录了84篇读后感。对此,我深感荣幸,也非常感谢,这充分表达了该厂对中国航空工业的热爱,特别是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关心,我也衷心祝愿他们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再制造维修中做出更多成绩,为建立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大人民空军做出更加出色的贡献。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常委、工会主席严文锦同志,他以83岁高龄在《我心飞翔》出版前,与606所原党委副书记常宏同志一起,为书的初稿进行了认真的审阅、修改和润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该书出版后,他85岁时不幸一度中风卧床不起,但当他稍有康复能撑着拐杖走路时,他又邀请七八十岁高龄的周行、黄升堂、姜胜久、于长岱和杨世江五位老先生,本着打造精品图书的原则,对《我心飞翔》逐字逐句进行审读,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同时用公公正正的小楷字,写出了12页的阅读《我心飞翔》的建议,其中包括书中“做”与“作”字的区别和用法,指出一些语病、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等问题。还有原624所的老同事、后来担任岳阳造纸厂党委书记的刘仲生同志,他是我的湖南老乡,是一位知名书法家,给我赠送墨宝,也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对这些好的建议,这次我都一一予以采纳。他们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品格和精神,令我十分感动和感谢,也成为我这次将回忆录改编为院士传记的动力。

在这次将回忆录改写为院士传记的过程中,航空工业出版社的同志建议我收录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和回忆文章,一来可以补充一些往事和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感言,二来也是对关爱我的同志表达一下自己的谢意。但因传记的篇幅有限,我只能收录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对未被录入文章的同志表示深深的歉意。另外,我还特地将一些老领导、老同学、老同事和一些读者给我的部分赠言和信件收录了进来,目的是共勉,以激励自己在有生之年,努力奋斗,锲而不舍,继续为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鼓与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一点儿余热、贡献一点儿微薄之力,直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熄灭为止!

在初步完成院士传记撰写任务,将书稿交给出版社时,我仍感到深深的不安。尽管在众多领导和朋友的热情帮助下,在航空工业出版社刘宁副总编辑和责任编辑高凤勤同志努力下,我对原回忆录中的许多细节又多方考证和修改,力求准确、真实,但因为自己的文笔笨拙,加之年代已久,很多事情已然想不起来,因此这本书中肯定还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此外,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说明一点,在回忆录和院士传记中,我写了许多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仅仅是自己当年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可能很幼稚、也可能有错误,但却是当年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写照。凡有不当之处,我再次真诚地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刘大响

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