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21

第21章 穿云破雾傲苍穹(3)

云淡风清见亲情

天气乍暖还寒。路灯亮了,投下一片惺忪的昏黄。

宋文骢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

飞机首飞的日子越来越临近了,各项研制试验都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宋文骢从西北回来,又一头扎进了生产厂家,检查试飞前各系统试验的情况。好不容易解决了飞机操纵系统的一个问题,天已快黑了。

好久没回家,该回家看看了。走时夫人张懿身体很不好,在外一忙起来有时候连电话也忘了打,现在不知她好些了没有。离家越来越近,宋文骢的步子反而有些迟疑起来。想到孤独在家的夫人,想到远在上海的女儿,一种歉疚之情在宋文骢心里油然而生。

是啊,这些年,自己欠夫人和孩子的确太多了。

为了飞机,宋文骢和夫人、孩子几乎没有享受过常人应有的天伦之乐。

宋文骢35岁才结婚,41岁才有他独生的女儿宋凌。可女儿刚生下来,他似乎还没有好好地看她几眼,就离开了成都,送到她外公外婆家去了。宋文骢忙,张懿也忙,忙得连带女儿的时间也没有。

1972年暮春,宋文骢写给大弟文明的一封现在已经发黄的家信,记下了这件事:

观强、文明:

来信收到了。过去在沈阳时倒是可以说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连鸡犬之声都不闻了,可能更没有往来的余地了。所以3年才写一封信,总算还写一封,不算太大的笑话。

我们的凌凌已经送到上海去了,原因是没本事,带不了。另外,年纪已大了。这些年来,在乱中过来,好多书都没有看,想挤点时间来学点东西,还有其他原因等,所以下决心把我女儿送走了。不过她在上海比在我们这里过得好,条件好,还有外公外婆,我是十分放心,就是她妈妈,女同志心肠简直没法说。还好,这回是她自己提出来要送走的,所以没法找我算账。

小燕已经长大了,什么时间再给我们寄张照片来看看。她这名字真是多变,“吴氏生飞”到小珍,现在又叫小燕。和小凌凌配起来倒是不错:“银燕凌空”。特别是丹东的燕,还真是曾经大显过身手的。如果叫“燕”不满意,何不干脆叫“丹燕”。我这是出馊主意,还是你们自己定吧……

给你们寄来一张凌凌的照片,100天在上海照的。现在她已经5个月了。

“观强”是宋文骢的弟媳,“小燕”是他的侄女。两个孩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银燕凌空”——宋文骢在给小辈取名的事上,也寄托着他对飞机上天的期望。

回到家,家里静静的。夫人张懿愁容满面,正在里屋急匆匆地收拾着东西。桌上放着一张留言条,留言条旁边有一封从上海来的加急电报:“父病重速归”。

那年月,通信十分困难,危急的事情都是通过电报来告知的。

“怎么,你要走?”宋文骢问夫人。

“家里这么大的事,不回去怎么能行?不是特别紧要,他们是不会发这样的加急电报的。何况,凌凌还在那边……”

“唉,真是不凑巧。飞机下个月就要首飞了……”宋文骢迟疑地说道,“我,实在是走不开……”

“我知道你肯定走不开,也没奢望你能和我一起回去。”张懿有点悲切地说,“我托人只买了一张车票,今晚就走……”

“这,你能理解就好。只好让你一个人回去了,回去有什么事,你就打个电报给我。”宋文骢歉疚地说。

“就是有什么事,我打电报给你又管什么用呀!你离得开么?……”

“是呀是呀,外公外婆照看凌凌这些年,真操了不少心哪。”宋文骢想了想,“那我送送你吧。”

“送什么送,你早点休息吧!我又不是找不着火车站。我走了,更没人管你了。你年纪也不小了,要是累趴下了,这两头都有事,我就更顾不过来了……”

张懿登上回家的车,孤身一人回上海去了。

回到上海没几天,她父亲就去世了。宋文骢没能回去奔丧,他实在抽不出身。

当张懿一个月之后带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回到成都,宋文骢带着歉疚的心情想给她做点解释,安慰她时,张懿却一句埋怨他的话也说不出来——说什么呀,她才一个月没见宋文骢,见他眼眶发青,眼睛布满红丝,不仅明显憔悴消瘦了许多,而且头上又增添了不少白发。

飞机呀飞机,宋文骢为他的飞机早日上天,他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

经受失败的考验

把战斗机送上蓝天,让它穿云破雾,的确耗尽了宋文骢的心智,更重要的是考验着他的能力和意志。

新机研制更是如此。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有人说,新机研制有些像唐三藏到西天取经。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磨难,在你艰难行进的路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突如其来冒了出来。

1984年3月,经过无数的艰难曲折,歼7Ⅲ飞机数十项大型试验都获得了成功,可以说是胜利在望了。现在,只等飞机舱盖、座椅火箭(抛盖弹射救生)联试顺利完成,就可以进行首飞了。

飞机抛盖弹射救生,是战斗机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飞机在出现故障,或被敌机击中时,飞行员能顺利跳伞逃生。飞机抛盖弹射救生装置,原本是苏联米格-21设计研制中的弱项,我们经过改进,也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在宋文骢他们在下部队调研时,是飞行员反映的最大问题之一。

飞机抛盖弹射救生联试,要在高速的火箭滑车上进行。

1984年3月23日,在河南兰考试验基地,飞机抛盖弹射救生联合试验正在紧张进行。

滑车已经停在轨道上,载着弹射救生座椅的前机身试验段已经固定在滑车上,两支火箭捆绑在车后,只等一声令下,火箭点燃,试验就要开始了。

一切准备就绪,系统总师又仔细把试验器件检查了一遍,对现场指挥员点点头,示意试验可以开始。

“各就各位——”现场指挥员发出口令,“预备——发射!”

随着一声令下,火箭轰地点燃,车后喷着橘红的火舌,滑车像一支离弦的利箭,冲出起点,循着轨道以几百千米的时速向前冲去!

“轰!”远方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意外发生了。才冲出一二千米的滑车,倏地倾斜,继而出轨翻车,整个试验段腾空而起,坠毁于试验现场!

这是怎么回事?参加试验的人群冲上前去——完了,滑车严重损坏,造成前机身试验段破裂,试验失败了。

痛苦、失望、迷茫、沮丧的情绪笼罩着整个试验队伍。

完了,此次事故犹如晴天霹雳,震撼了为工程日夜奋战的人们,飞机原定4月上天的计划,无论如何都不能实现了。

当天下午2时30分,宋文骢得到了试验现场“翻车”的紧急报告。仔细听完试验现场的情形,他没有生气发火,也没有怨天尤人,倒表现出超常的镇定。从当年搞“东风”113开始,他见过太多的失败。他明白,神仙也有出错的时候。一个新机型的系统研制,偶尔出现意外的情况,这是常见的事。你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怪罪下属,何况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尽快找出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立即采取补救的措施。

宋文骢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分析查找事故原因。

原因找到了。但,如果按照常规来生产试验段,再制造滑车进行安装,重新组织试验,那至少还要几个月时间。而此时距离航空工业部1号调度令的要求,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了。怎么办?

宋文骢在办公室里紧锁眉头,来回踱步,冷静地分析了面临的各种情况,设想了种种可能,一个补救方案在他脑海里迅速形成。

“叮……”,桌上的电话铃响了,“喂,宋总吗?我是谢明。兰考翻车了,怎么办?”这是现场总指挥谢明打来的电话。两人进行简短交流,迅速达成共识:1号调度令必须不折不扣执行,指挥部确定的首飞时间不能变更,重新试验的时间1分钟也不能拖延。

宋文骢坚定地下了决心——

“将所里做地面试验的座舱段,立即送到厂里改装一个新的试验段;通知襄樊610所马上赶制一台新滑车。再按指挥部确定的新方案,再次试验,一定要保证飞机按时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