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22

第22章 穿云破雾傲苍穹(4)

当天晚上宋文骢就和技术人员来到工厂,连夜改装新的试验段。经过9天9夜连续奋战,终于完成改装试验段的任务。通过上级机关的紧急调度,第四研究室张敏主任组织押运,第一时间送到了上千千米远的襄樊。与此同时,610所也在当天开始抢制新滑车,用了7天时间就与运到的试验段进行装配和必要的测试,又日夜兼程运到了兰考试验现场。

4月9日上午,中断了十多天的火箭滑车地面抛盖弹射救生联动试验又开始了。为了防止高速试验再度失利,宋文骢提出在高速试验前增加一次中速高速联动试验。仅用了6天的时间,就将舱盖低、中、高速抛盖弹射救生联动试验,防鸟撞的火箭滑车试验全部项目做完,新研制的歼7Ⅲ飞机抛盖弹射救生装置,其性能完全超过国外同类型装置的水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航空工业部高振宁副部长将这次9天9夜连续奋战,7天运到的试验段进行装配和必要测试,6天的时间将舱盖低、中、高速抛盖弹射救生联动试验全部项目做完的整个过程,誉之为“976精神”。

飞机抛盖弹射救生装置试验结束。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经过几年艰难曲折的磨练,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新型高空高速全天候轻型战斗机就要进行首飞了!

它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战机首飞呼啸蓝天

1984年的春天如期而至。

4月26日,这一天成了川西平原成都航空城的一个盛大的节日。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两天前刚下过一场雨,天空能见度极好。田野里是一望无际金色的油菜花,蔚蓝的天空飘着几丝淡淡的云彩。新研制的歼7Ⅲ飞机停在机场起跑线上,银色的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奕奕的神采,它傲然挺立,跃跃欲试。

好漂亮的飞机!

经过6年艰苦努力,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聚集在机场跑道东侧,翘首望着飞机起飞线,急切地盼望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观礼台前,两鬓有些斑白的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正神情专注地向中央军委、空军部队、航空工业部和省市的领导报告飞机研制的情况和首飞的方案。

手捧鲜花、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列队站在观礼台前,等待着向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献上鲜花;无数肩扛摄像机、身挎照相机的记者们奔前跑后,都在抓紧时间记录着这难得的历史一瞬。

下午2时,威武矫健的歼7Ⅲ飞机由牵引车送进主跑道,停在起飞线上待命。

塔台上,机场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各就各位,神情兴奋而严肃,他们也在等待着指挥员的最后命令。

首席试飞员余明文穿着飞行服,从容镇定地走近飞机,像平常一样,登机前对飞机进行最后一次例行检查。飞机即将投入蓝天,投入蓝天就是鹰隼。余明文是空军闻名遐迩、经验丰富的试飞员,他飞过中国、苏联的十多个型号的战斗机。谁都知道,试飞是个危险系数极高的职业。余明文在他多年试飞生涯中,就曾多次叩响地狱之门,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精湛的技术和临危不惧的胆略,都使他化险为夷。选择他来做歼7Ⅲ飞机的首飞员,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从他使劲用皮靴踢起落架轮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仍有几分心理压力——他知道,歼7Ⅲ飞机毕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全天候轻型战斗机,它凝聚着全国上百个单位、上十万人几年来心血的结晶,该机也将成为空军装备的重要机种,成败兴衰都寄托于今天的首飞。

宋文骢此时站在观礼台一侧,目不转睛地看着即将起飞的飞机,观察着试飞员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他的表情很平静,平静得像一泓湖水,但平静下面却抑制不住内心涌起的阵阵波澜。说他不紧张,那是假的。这毕竟是他主持设计研制的第一架飞机;还因为他知道,直冲云天的高速飞机,未可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但他是军人出身,再紧张再严峻的场合,他都能保持自信和镇静。他要以镇定和自信来告诉试飞场上的首长和职工,特别是试飞员,我们自行设计的飞机是可靠的安全的。

当宋文骢看见试飞员检查完飞机,开始登机时,他又感到激动和兴奋,这毕竟是由他亲自主导设计制作的第一件作品,而且这件作品意义非凡;这毕竟是他亲自赋予它生命的第一个儿子,它的表现如何,就看今天的首飞了。

试飞员登上舷梯,跨进座舱,关上舱盖,检查一遍各类仪表后,声音清晰地向指挥塔报告飞机一切正常,请示是否可以起飞。

“气象值班员准备完毕!”

“飞行值班员准备完毕!”

“信号值班员准备完毕!”

“起飞!”试飞指挥长果断地下达了起飞命令。

蓦地,一颗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余明文果断地按动电门,发动机立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他向地面的人们挥手再见,飞机在跑道上徐徐滑行起来。突然,飞机加力呼啸,尾喷管吐出橘红的火焰。继而,飞机像一支利箭飞驰而去,瞬间便腾空而起,冲向蓝天!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我们的飞机飞起来了!

观礼台上的首长在兴奋鼓掌。

机场侧面的职工在欢呼雀跃。

宋文骢犀利的目光随着飞机在蓝天里穿行,他的耳朵敏捷地捕捉着从天空传来的飞机声响。飞机在空中时而爬高,时而盘旋,在蓝色的天空中留下一缕缕烟云。

“飞行一切正常。”从空中传来试飞员兴奋的声音。

飞机远去,渐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不一会儿,飞机折身返回,飞临机场上空,在宋文骢眼里,又幻化为一只搏击风浪矫健的雄鹰。

宋文骢没有鼓掌,也没有欢呼。他静静地望着在蓝天中舒展着雄姿的飞机。蓦然,他的眼睛有点潮湿了。此时,我们无从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或许,他想起童年时,看见的日本飞机在中国领空横冲直撞的情形;或许,他想起少年时浮想联翩,想翱翔蓝天的梦想;或许,他想起这几十年来,卧薪尝胆、披星戴月的岁月……

这一年宋文骢已经54岁。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熬尽了心血,熬白了头发,整整熬了30多年!

飞机飞行22分钟后安全着陆,张开阻力伞滑向机场跑道的另一端。

与此同时,宋文骢和总工程师早已乘上车,向跑道另一端的飞机急驶而去。

试飞员走下舷梯,少先队员向试飞员、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献上鲜花,向他们敬礼。人们将他抬上了敞蓬车,欢呼的人群涌向跑道的两侧,迎接凯旋归来的英雄,向车上抛着一束束鲜花。

“现在我宣布,歼7Ⅲ飞机首飞获得圆满成功!”扩音器里,突然传来试飞指挥员激动的声音。上级机关领导和部队首长纷纷和宋文骢握手,向他表示祝贺。

试飞现场再次成为欢乐激动的海洋。

宋文骢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歼7Ⅲ飞机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了自行设计的全天候中高空高速轻型战斗机。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填补了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动乱造成飞机断档的历史空白,完成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现役装备差距的重要使命。新机设计定型后成套装备部队,迅速形成空军部队的战斗力。

歼7Ⅲ飞机从研制到首飞,前后经历了6年时间,涉及了全国100多个厂所院校提供的400多项成品,提升了我国自行研制飞机、发动机、武器火控系统的能力和水平。歼7Ⅲ飞机打下的技术基础,发动机、大量新成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支撑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战斗机的研制和改进。

首席试飞员余明文告诉我们:“宋总设计的这架飞机,我们飞起来放心,越飞越有感情。到后来03架飞机转场首飞西北,在万米高空我接通自动驾驶仪,全程600多千米,罗盘航向误差仅2米,高度误差仅40来米,飞起来十分轻松。”

行业内对歼7Ⅲ飞机的总体评价是“歼7Ⅲ的总体性能比米格-21MΦ更好,在中国飞机设计史上,它是非常成功的范例。歼7Ⅲ定型生产后,在部队里受到普遍欢迎,认为比当时装备的所有机种性能更好,其故障率低、操作性能好。”

庆功会后,宋文骢回到家里,人们都以为他终于可以松口气,踏踏实实地睡个好觉了。可他怎么睡得着呀!他不是因为成功而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喝了两杯庆功酒而兴奋,而是感到更大压力向他袭来——此时,国防科工委和航空工业部、空军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已经决定采用他领导设计的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方案,国防科工委已传出消息,将决定任命他再担任新机的总设计师!

中国战斗机研制领域中的珠穆朗玛,正等待着他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