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31

第31章 砺剑岂止十年功(4)

当发动机第三次试车时,现场的人屏住了呼吸,宋文骢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自信地在试车申请表上首先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镇定和自信,使试车人员放下了包袱,坚定了信心。当人们熟悉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指挥员命令停车,机务员从进气道钻出来宣布“一切正常,试车成功”时,现场一片欢腾,有的同志还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宋文骢只是坐了下来,长长地吁了口气。

严谨科学的态度

会场静得出奇。

宋文骢目光落在面前的“型号飞机首飞放飞批准书”上,陷入久久的沉思。他眼睛的余光,明显看见会场上的人都把目光落到他的脸上。

这真应了一句俗话:好事多磨。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998年3月新歼首飞准备工作按既定方案进行着。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新歼经过一系列的模拟试验和地面试验,飞机各个系统都呈良好状态,指挥部决定,3月12日这一天在成都进行首飞。

这是所有参加研制的人们望眼欲穿的日子。

这些日子里,宋文骢和他的团队几乎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蹲在现场,处理和解决首飞前的各种问题。望着昂首挺胸、跃跃欲试的新歼,宋文骢发自内心地感到激动和欣慰。从1982年开始搞这架飞机的方案设计,到现在,已经是整整16年了。他从52岁干到了68岁,从中年干到近古稀之年。这架飞机,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精力、智慧、情感和宝贵的年华。而今,他就要亲自把它送上天了,就要亲眼看见它搏击风云、翱翔蓝天了,他能不感到激动和欣慰么!

人的生命有限。

宋文骢从35岁参与歼8飞机设计,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在武斗最严重时他还在继续坚持飞机跟产。到目前为止,他也设计了多种飞机,但真正由他担任型号总设计师的,一是歼7Ⅲ,再有就是这歼10飞机。当然这和我国经济实力、技术基础、飞机难度、高层决策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他不是幸运者,但还勉强算是幸运的人。

歼7Ⅲ飞机已于1987年12月12日设计定型。这了却了宋文骢的一桩心事,现在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新歼上来。

歼10就要首飞,这当然是我国国防领域的一件大事。早在几个月前,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刘高倬、总装备部科技部副部长陈丹淮就率领工作组来到成都,协调首飞准备工作。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空军、航空工业总公司等部门领导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飞机首飞现场。现场指挥部下午得到通知,北京派出的专机明天一早就要赶到成都,领导们要专门赶来参加首飞仪式。接待来宾的红地毯已经铺好,首飞放飞签字仪式的会场已经布置完毕,各路人员的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只等今晚的放飞批准签字,飞机就可以飞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节骨眼上,总工程师薛炽寿突然来报告,在现场进行的最后机务检查中,132厂年轻的机械员张凤贵突然在飞机发动机起动过程中,发现机身漏下不易察觉的3滴油。这3滴油,说来是微不足道、稍纵即逝。但,这3滴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万事俱备,离飞机确定的首飞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了,是带着这小小的隐患起飞,还是推迟首飞?

现场技术最高负责人宋文骢与行政总指挥刘高倬,此时必须给出个明确结论,而且他知道技术上的决断是决定是否首飞唯一的依据也是最后的依据。箭在弦上,是收还是放?这对一个人来说,需要多大的胆略,多大的智慧,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啊!而今,这“3滴油”的意外事件,需要宋文骢表态了。

宋文骢当即说:“刘总,我们到现场去看看。”

来到现场,他们循着漏油的地方检查,仔仔细细看了又看,仅仅从外蒙皮和打开的有限部位,很难断定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机翼下,刘总低声地问宋文骢:“宋总,还能飞吗?”

宋文骢冷静地又把打开的部位看了看,回过头来果断地说:“不能飞!”

此时,现场同志都围拢过来,宋文骢环视了大家一遍,接着说道:“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很意外,以至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是的,事情很小,仅仅就是3滴油的问题。但——”宋文骢停了停,决绝地说,“我的意见是,尽管我们已经万事俱备,明天北京的首长们就要到了,但我们在没有弄清这3滴油的来源之前,我们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疑点,绝不能让飞机带着一点点安全隐患上天!”

“我同意宋总的意见。”现场总指挥杨宝树、总工程师薛炽寿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好,我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立即向北京报告,建议推迟首飞时间。”行政总指挥刘高倬当机立断。

最后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由于俄方问题,飞机发动机改装前有8个孔未封堵,造成发动机渗油。现场指挥部又组织人员,花了12天检查排故。在检查排故期间,宋文骢一直待在现场,与技术人员一起分析原因,查找故障,使问题得以解决归零。

对首飞我有信心有底气

歼10飞机首飞时间,定在1998年3月23日。

这一天,天公不作美,机场上能见度很差。试飞现场聚集的人比哪一次都多,大家站在机场东侧,翘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盼着能见度能达到首次飞行可以接受的程度。

主席台上,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总装备部科技部部长李安东、空军副司令员乔清晨、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等领导坐在那里,也不时望望天空,等着天气的好转。

宋文骢没有上主席台就坐,他提前来到停机坪,平静地看着机务人员对飞机进行最后的检查。不久,首席试飞员雷强和试飞局屈见忠局长、试飞大队刘勇明政委也驱车来到停机坪,与机务人员一起检查飞机,等待指挥员的命令。宋文骢察觉到,今天的首飞,从空军的首长,到首席指挥员汤连刚、钱学林和首席试飞员雷强,都还是免不了有些紧张——这毕竟是他们第一次飞全新的静不稳定的电传操纵飞机啊。

宋文骢能够理解他们。

飞行有风险,试飞更有风险。根据国外的试飞的情况,绝大部分电传飞机在试飞中都有过机毁人亡的事故记录;加之歼10飞机技术跨度太大、新成品比例太高,飞这样的飞机风险就会更大。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宋总是很高明很有远见的。他在设计飞机时,就报告了空军,要求将来新歼的试飞员要自始至终参与飞机设计。”飞控副总设计师谢经涛同志告诉我们,“空军组织了20多名优秀的试飞员,在模拟操纵系统上,让他们反复操作,反复飞行,然后设计师根据他们的需要和要求,飞机设计也反复进行修改,从不完善到臻于完善,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直到飞行员操纵起来得心应手,满意为止——这在我国新型战斗机研制史上还是第一次。”

宋文骢对这架飞机的飞控系统设计的重视,也远远超过其他机种。其中机载测试系统和地面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实现机上采集记录参数和地面实时监控参数,以往是没法相比的。飞机试飞时,地面可监控40余幅画面,试飞员操纵动作、系统的内在响应、飞机各种参数以及有关视频图像全在监控和记录之中。这些系统的响应,提高了试飞效率,也增加了试飞安全性。

首席试飞员雷强是试飞大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他的心理素质超出一般常人,飞行技术高超娴熟,飞过多种型号飞机,尽管在试飞生涯中屡遇凶险,他却临危不惧,果断处置过多种突发事件,每每都化险为夷——但今天他要飞的这架飞机,却是非同寻常。若试飞成功,那我国第一架第三代战斗机将横空出世;反之,不知又会推迟多长时间。

天空终于裂开了云缝,指挥塔上传来准备起飞的指令。宋文骢在远处和首席试飞员雷强做了一个手势,目送着雷强走向飞机。然后,迅速回到塔台,在指挥大厅的后面找了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坐下。

雷强登上飞机,镇定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后,进入了座舱。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看着飞机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飞机抬起前轮,瞬间便冲天而起!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全场的人们欢呼、跳跃、鼓掌,有人把手中的鲜花抛向天空,向飞机和飞行员致敬。

此时,宋文骢神态非常平静,没有人知道他是狂喜还是紧张,是激动还是欣慰,他的表现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镇定。他把手放在前额上,注视着飞机平稳地抬头飞上天空,冲进云层,爬升到更高的天空。飞机已渐渐不见踪影,但他还是通过大厅前面的屏幕,观察着它飞的方位和飞行情况。

终于,现场观众有人激动地叫了起来:“飞机,飞机!在那里,在那里!……”

宋文骢站起来,顺着大家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飞机像儿时他在家乡碧空中看见的一只老鹰,集平稳、舒展、凌厉于一身,正轻盈地在云雾中穿行。这时,宋文骢脸上才掠过一丝别人不易察觉的笑意。

当飞机从天上俯冲而下,飞过主席台上空时,朱育理总经理激动地站了起来,频频向飞机招手。飞机在主席台上空环绕3圈后,试飞员在空中主动请求再飞1圈,现场指挥中心同意了他的请求。飞机超额完成首飞任务后,降低了飞行高度,稳稳地从远方直奔跑道而来,大家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飞机着陆了,机身后突地放开一顶大伞,继而,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首飞成功了!机场上沸腾了,人们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欢呼、跳跃!躲在人群中的雷强的夫人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激动而欣喜的泪水从她脸上簌簌落了下来。

就在飞机着陆的同时,宋文骢赶到了停机坪,他要去迎接凯旋归来的英雄试飞员——望着试飞员雷强走下飞机,宋文骢第一个上前和雷强紧紧拥抱,脸上洋溢着欣慰和胜利的微笑。

宋文骢陪伴着雷强向塔台方向走去,欢呼的人群为他们让出来一条通道,与从塔台上下来的首席首飞小组成员会合。宋文骢正要离开,现场总指挥杨宝树一边喊着“快去”,一边把他推入了首席首飞小组的队列。

曹刚川部长、乔清晨副司令员、朱育理总经理等领导站在主席台上,迎候着试飞员和总设计师的到来,向他们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和祝贺!

雷强立正敬礼向首长报告,请求指示。曹部长握住他的手,问:“这飞机飞起来怎么样?”

“报告首长,这飞机飞起来非常好!”雷强回答。

“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辛苦了!”

“首长辛苦了!”雷强报告完毕,突然转向宋文骢。他上前几步,举手向宋文骢敬了个军礼,兴奋地说道:“宋总,这才叫真正的飞机啊!”

新歼首飞成功了!整个机场成了欢乐和激动的海洋。

当天晚上,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空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纷纷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贺电称:型号首飞成功,对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带动航空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研制工作取得巨大技术突破,研制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并为研制任务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加快研制步伐,使型号飞机早日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

“很多人问过我,在歼10飞机首飞时,你的压力很大、心里很紧张吧?”事过多年,我们在采访宋文骢时,他思忖了一下,淡淡笑了笑,接着说道,“其实,歼10飞机首飞时,我有压力,但并不紧张,反而有几分坦然。在签字放飞时,我有坚定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我相信新歼的设计和研制过程,它的方案是先进的,它的设计是严密的,经过了无数的论证和反复的试验,是建筑在严密严格科学基础之上的产品,对此我有信心有底气——真正说起来,歼7Ⅲ首飞时,我倒还有几分紧张,担心起落架或什么地方出一点问题,两眼紧盯着飞机不敢移动。那毕竟是我主持设计和研制的第一架飞机啊。”

1998年3月23日是我国航空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天,当然也是宋文骢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天。他这一生的全部心血、智慧、精力、情感和宝贵的年华,都倾注在了这架飞机上。这里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宋文骢的生日原本是3月26日,从这一天起,他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3月23日——他要永远纪念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歼10飞机首飞成功后,许许多多为我国战斗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领导、专家和空军将士欣喜万分,对宋文骢和他领导的研制团队实现的重大跨越给予极高的评价和期望。

当年带队到成都进行定点调研的国防科工委聂洞庭将军,闻讯甚感欣慰,赋词一首《鹊桥仙·赞宋文骢同志》——

长空万里,雄鹰恨少,怎挡空中强盗?文骢立志保神州,自强路,仰天长啸。

五年求索,十秋建造,鸭式备藏奥妙。翱翔冲刺护蓝天,看今日,云霄朗笑。

聂将军的这首词,表达了许多曾经共同奋斗、共同工作、历尽艰辛的老首长老同志的兴奋感慨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