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32

第32章 青丝染霜集大成(1)

这个老头固执但有道理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

研制飞机的人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纵观世界飞机设计史,无论哪个国家研制的飞机,在飞机设计定型上,无不经历艰难崎岖的漫长过程。无论现在世界比较看好的F-16飞机也好,苏-27飞机也罢,都经历过这个曲折苦涩的过程。其中F-16飞机,边飞边改,前后经历了30年的时间!

歼10飞机也必然经历这个崎岖险阻的过程。

飞机虽然上了天,可宋文骢却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明白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险的山峰要攀——调整试飞、定型试飞。飞性能、飞操稳、飞颤振、飞火控……许多要飞的风险项目,都是我国军用飞机未有过的。

按照试飞大纲,飞机已经飞了好几个试验科目,已在天上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可不知为什么,没多久人们就发现,总设计师宋文骢每次来到试飞现场,他望着天上的飞机,时常陷入久久的沉思。到后来,他的神情竟然有些黯然起来。参加试飞的同志不明就里,又不好问他。

终于有一天,在飞机完成第一次超声速飞行后,承担试飞任务的同志们都为成功感到高兴时,却发现宋总眉头紧锁,反而高兴不起来。

“宋总,今天的超声速飞行很顺利呀,你为什么反而还忧心忡忡呢?”中午,参加试飞的人员到机场旁边一个小饭馆吃饭,大家终于忍不住了,有人小声问宋文骢。

“你认为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吗?”宋文骢轻轻地摇了摇头,“飞行数据我看过了,我看……有的不理想。”

“按试飞大纲要求,飞机已经达到它的飞行速度了呀!”。

“再飞一个起落看看吧。”宋文骢沉吟一下,他避开话头,“你们累了一上午,早就饿了,先吃饭吧。”

飞机又飞一个起落下来,宋文骢再看飞行数据,他终于沉不住气了。回到所里,他马上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他叫总体室的同志找出当年做方案时飞机模型在风洞吹风的数据,和现在飞机试飞的数据进行反复对比。最后,大家终于发现了两组数据存在的差异。

“根据两组数据的对比,大家也看出了这两组数据的差别。最近我一直在琢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宋文骢环视了会场一遍,又才接着说道,“经过反复计算,反复琢磨,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这是由于飞机更换了发动机的结果。涡扇发动机外形大一些,换发动机时加粗了后机身的尺寸,这必然会引起阻力增加;同时,从理论上讲,似乎两种发动机的功率差得不多,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涡喷改为涡扇,速度特性不同,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

“正是因为国内涡喷15发动机还没有赶上进度,所以我们才将涡喷改为涡扇发动机,现在飞机就要设计成型了,发动机功率虽然差一点,但只是影响一两项飞行指标,其实妨碍并不大的。”会场沉默一阵,有同志发言讲道。

“两组数据虽有一定差异,但重要的是并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这样了。”有人附和道。

“不行。”宋文骢决绝地说,“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新歼,一定不能让它留下任何遗憾。”

“那,宋总,您的意思是……”又有人问。

“必须趁现在飞机还没定型,抓紧修正改进。不然像现在这样飞下去,飞机是很难达到我们的设计指标的。”

可,现在飞机已经成型,要再做改进,谈何容易!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啊!其他与会者望着宋文骢,没有说话。

当断则断!“这个问题,各专业反反复复做了分析试验。总要求是:一是立即进行后机身收身、修形设计;二是将飞机内侧附翼作动器进行半埋处理;三是减少飞机表面‘猫耳朵’截面积,降低迎风阻力;四是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宋文骢沉思着谈出他的想法。

什么,飞机要做这么大的改动呀!与会的同志一下有些懵了——这项决定太重大了,要动的可不是一般的小手术。先不说国防科工委、航空工业总公司等上级机关同意与否,就是在试制单位中,也必然会引发一场不小的地震。首先是飞机生产厂,这个决定肯定会让他们措手不及,会把他们的生产计划打乱,同时还意味着工厂前期生产所用的模具、夹具等工具,以及已经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有一部分要报废,而且上级已经向他们下达了飞机生产计划,如要修形,那准备周期就太短,肯定难以完成。再说,空军目前已经看好这架飞机,正眼巴巴盼着飞机投入批量生产,早日提交部队领先试用。此外,就是现在的状况,围绕这架飞机方方面面的事情是千头万绪,那里还有时间来进行如此重大的设计和修改呀!

“不管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凑合,也必须立即着手进行改进!”宋文骢没有丝毫让步的余地。

一时间,各种闲言、牢骚、抱怨,甚至怒气,明里暗里都冲着宋文骢而来。

“这个老头,真是太固执了,那是水泼不透、针插不进哪!”可宋文骢像吃了秤砣,他不为任何原因所动,硬是铁了心,是非改不可!

其实,宋文骢好长时间以来,一直也在思考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样的决定肯定会引来上下左右的抱怨和疑虑——但不这样做确实不行哪!作为总设计师,他比其他人想得更深更远。他对上级机关的领导讲:由飞机改换发动机带来的阻力加大和推力不够问题,必须在保证飞机强度和刚度条件下,通过外形收身减阻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如果我们硬要这样搞下去,就算通过了其他试飞项目,但为了达到歼10飞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将来也非改不可!同时他反复而坚定地对兄弟单位的领导讲:新歼外形必须量体裁衣、量身制作,不收身减阻是没有出路的,长痛不如短痛,必须尽快改马上改,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小的程度,而绝不能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

可喜的是,这一决策得到了现场指挥部总指挥、132厂总经理杨廷阔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宋头顽固是顽固,但他说得有道理,你不服还不行,不改也不行哪——好,那就抓紧时间改吧。”

132厂的领导经过反复研究,痛下决心对飞机进行修改。

国防科工委、航空工业总公司支持了宋文骢的飞机改进方案。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文骢委托杨伟副总设计师与有关部门特别是飞机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研究和协调,最终与所有的研制单位统一了认识,生产单位也拟订了新的生产方案,并创造了18个月生产6架改形飞机的奇迹。

“刚开始人们确实不理解宋总的苦心,肯定会有牢骚和抵触情绪。但如今想起来,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的决定,没有他的坚持,后来飞机要达到现在这样的战术技术指标,那是不可能的;要通过设计定型也是不可能的!”总质量师吕松堂如是说道。

在设计定型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歼10飞得不顺利,出了一些问题,这本来正是飞机定型过程中,所需要暴露并优化解决的事情。但问题反映出来后,有的人信心有些不足了。针对这个问题,在一次会上,宋文骢对大家讲了一段话:“如果我们蹲在地上看蚂蚁,看到的是黑压压的一片;但你站起来看,一脚下去,就能把蚂蚁踩死一大堆。”这话听起来很通俗,但他却告诉大家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足为虑、不足为惧,只要你站得高一些,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中央领导的嘱托和期冀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西部,有一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千年的胡杨林,顽强地扎根于茫茫的荒漠之中;一条新修的4000米长的跑道,像一道彩虹,迎来边关的朝阳,送走戈壁的明月。

为了加快试飞进度,加速歼10飞机设计定型进程,上级决定新歼转场到西北某空军基地进行试飞。

西北空军基地空域广阔,碧空蓝天,雨雪天气很少,能见度好,非常适合飞行试验。但这里地处偏僻的戈壁沙漠,气候当然远远不如成都、西安,冬天冷得出奇,夏天烈日炎炎,一旦风沙袭来,那真是遮天蔽日。同时,几百号人远离大本营,长期工作生活在戈壁荒漠深处,后勤保障、备件保障、技术支持等都存在巨大困难。

这期间,宋文骢已经是70出头的老人了,为了飞行试验,他常往来于大本营与试验基地之间,凡有重大的试验项目,他几乎都在基地;凡是试验中出现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他几乎都在现场。在沙漠中,他和年轻人一样,早晨迎着刺骨的寒风出场,中午顶着烤人的烈日试验,晚上披着风沙和月光回营地。

“宋总那么大年纪了,早就到了在家抱孙子,颐养天年的岁数了,他可什么都不顾,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我们年轻人如果还心存抱怨,那真是无地自容呀!”采访中,当年参加试验的年轻技术人员回忆那时的情形,都充满感情地如是说。

“这架飞机的研制,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在关注着它的研制进程,为它倾注了满腔热情,对我们研制人员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江总书记、胡主席等中央领导,他们多次亲自来到研制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每次来,都期望我们能早日把新歼搞出来,以增强我们的国防实力——不早一天把它干出来,我们是食寐不安哪!”

是啊,在宋文骢研制新歼的这些年月里,中央和各部委的领导至少到现场来了几十次。他们的到来,既是关心鼓励,也是希望和鞭策啊!每次他们来检查工作时的情形,宋文骢都记忆犹新;他们对他寄予的希望,他是铭记在心时刻难忘啊!

“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人还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每当我想起小时候日本人轰炸我家乡的情景,我就恨不得早一天把我们的飞机搞出来,早一天交付给我们的空军呀!”

早在1994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30余人,在四川省省委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成都611所视察歼10飞机的研制情况。宋文骢作为总设计师向总书记汇报了飞机的研制情况。江总书记耐心仔细地听完宋文骢的汇报,还不时地插话问飞机战术技术指标的具体情况。

听完汇报,江总书记一行人来到机库,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样机,来到飞行品质模拟实验室,江总书记高兴地跨进了驾驶舱,听了宋文骢给他讲解后,江总书记还亲自操纵模拟器做了一个360°横滚飞行。当他听宋文骢讲由于国外限制,迫使我们自力更生搞飞机研制后,他立即肯定地说:“我们要有志气,就是要搞自己的东西。”

下了驾驶舱,他对在模拟器上工作的两位年轻同志讲:“你们很年轻,前途无量。我们的事业就靠你们啦!”最后,江总书记和所里的科技人员合影后,他说:“我看了你们的飞机后印象很深。看了你们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们把它搞出来了,我说话就更硬了。我到处都看到,你们所里有很多年轻人在各个岗位上承担重任,我很高兴。真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充满了希望啊!”随后,江总书记还愉快地接受了所里赠送给他的歼10飞机模型。

1994~1999年,国务院领导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邹家华,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刘华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李岚清、尉健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来到飞机研制和试飞现场检查和指导工作。

1999年4月的一天,江泽民总书记又在吴邦国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等人的陪同下,到歼10飞机研制现场视察工作。

在新歼研制现场,江总书记握着宋文骢的手,微笑着向他点头,他还记得他是这架飞机的总设计师,他还记得当年看歼10样机的情景。江总书记听过宋文骢、薛炽寿和试飞员雷强的汇报后,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歼10飞机工作梯,一边观看飞机座舱仪表的显示,一边再次听取宋文骢和雷强对飞机性能的介绍。

参观完飞机后,江总书记在现场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新歼研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飞机研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说:“我上一次是1994年来的,现在时隔5年,给我的感觉,那就是你们这里,可以说是静悄悄地、不声不响地、坚持不懈地、日夜操劳地努力,结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上次看了以后,这是第三次来。刚才你们的功勋飞行员给我们介绍了你们这个飞机的性能、飞机的优越性,并且与世界上的飞机做了比较。我们听了以后,心里托底了。应该说,给我们很大信心。”

江总书记接着强调:“我们反对实力政策,但必须要有实力。有了实力你才有发言权。我们一方面讲要发扬我们党的传统,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人民战争的好的传统。但是有一点,纵观当今世界,从海湾战争到这次的科索沃战争,先进的武器相当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撒手锏’。我看这个东西搞上去了,就是我们的‘撒手锏’之一。我们这个飞机有11个挂点,发现什么东西也是一道金光就出去了,这就是‘撒手锏’。”最后江总书记希望研制战线的全体同志再接再厉,“把武器装备搞得更好,为13亿中国人民壮胆。”

临走时,江总书记欣然为成飞公司题词: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

歼10飞机今天终于参军

2003年3月10日,天刚亮,空军某试训基地的车队正朝机场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