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旅游管理学
3762100000013

第13章 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3)

2.系统观念

旅游业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系统,它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每个要素又都可以成为一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又分成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旅游系统观要求旅游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旅游系统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勇于探索和预测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树立超前理念。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各种联系和交流,才能生存和发展。

3.科技创新观念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旅游业的现代化,提高旅游业的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旅游行业要加强科技意识,做好旅游科技的组织管理、规划、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队伍建设等工作。例如,根据实际,加强旅游科技引进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或适用的科学技术,包括国际贸易的方式、国际学术交流和会议方式,既要引进设备、知识经验,又要研究科学的管理思想,以保证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

4.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任何企业都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都是与发展观念相左的。必须利用一切发展机会,科学决策,灵活经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核心制度,塑造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基业常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要保证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即维持旅游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

(五)产业发展理念

旅游是一项带有文化性质的经济产业,具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共同特征。世界经济和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旅游需求就越旺盛,旅游产业就越发达。旅游业也是关联功能很强的产业。旅游部门直接收入的增加会大幅度提升相关行业的收入;旅游业发展造就了许多新兴的小城市,世界上知名的国际大都市也都是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旅游业的投资回报率高,能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能增加外汇收入,刺激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所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六)法规政策理念

法律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明显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切的规范性等特点,运用旅游法律可以调整旅游业与旅游者之间,旅游业与有关行业、旅游业内部各地区、企事业单位之间,本国旅游企业和外国旅游企业,国家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市场经济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其公民的法律意识较强,他们尊重法律,将法律看成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他们认为一切行为是否正确,有效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足够的法律依据。从中国和西方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上,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区别。例如,外国旅游者在权利受到侵犯时,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经常将争议诉诸司法解决。但国内旅游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者却长期习惯于应付、调和、息事宁人,或是对旅游者的投诉置之不理,使矛盾激化而产生冲突,或是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损害。因此,要通过制定旅游法规,确立和健全旅游公证制度,运用经济仲裁等手段,来协调控制旅游业发展。旅游经营管理者必须在法规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总之,树立旅游业宏观管理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以市场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法律为工具,形成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体系。

二、旅游微观管理理念

在微观管理层面,旅游业经营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八个方面的经营管理意识。

(一)服务意识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服务意识的内涵应该包括:预测并提前或及时到位地解决客人遇到的问题;发生问题按规范化的程序解决;遇到特殊情况提供专门服务、超常服务以解决客人特殊要求。服务意识应是一种工作习惯,它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如礼节礼貌、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工作环境、程序、规范和服务内容等。服务意识在管理实践中还有管理者为员工服务的含义。

(二)商品意识

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交换、消费的时空一致性等特点。服务产品具有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技术层次和精神层次。物质层次即硬件部分;技术层次即工作程序和操作技能;精神层次是指客人得到的享受,这由客人来评判。因此,服务产品具有一些自身的特性:无形性、不稳定性、无专利性、不可储存性、产销同步性。服务活动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共同完成。在旅游业管理中需要牢固树立服务是商品的意识。

(三)质量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中,就是要保证服务质量的各因素是合格的。服务质量的范围是全面的,管理到经营,销售到售后。同时,又要本着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和为客户服务的思想进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员性的,服务质量的优劣涉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涉及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人人关心服务质量,人人参与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法也是全面多样的,如目标管理法、统计方法,PDCA 工作法、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小组等。全面质量管理最终要讲究效益,也就是“以质量保效益”。

(四)规范意识

旅游业的管理应该“管有模式,但无定式,贵在特色”。所谓“管理模式”,就是指由一定管理理念或哲学支配下的具体管理活动中的操作方式。管理模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取决于具体管理对象和管理活动。科学制定服务规范要做到“四化”:定量化,即对规范进行量化;具体化,即标准要很具体明确;特色化,即规范要有企业特色;科学化,规范工作的基础是科学,即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规范工作。成功的旅游管理模式就是规范与特色的统一,稳定与变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管理模式成败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CS原理(Customer Satisfaction)。

(五)品牌意识

创名牌是旅游业开拓市场的立足点和根基。名牌效用能给旅游业带来无穷的机遇和利益。这些效应包括:扩散效应、积累效应、放大效应、持续效应和刺激效应。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曾说:“哪怕公司的所有财产都没有了,我仍然能再造一个可口可乐公司。”这就说明名牌有一个持续的过程。要创出旅游业的品牌和名牌,必须理顺以下关系:观念先行是创名牌的先决条件;明确而可行的战略是创名牌的基本前提;先进的技术是创名牌的关键;实用质优的产品是创名牌的基础和内核;高水平的服务是创名牌的有力保障;规模是创名牌的支柱;独具一格的销售创意、优秀而丰富的企业文化是创名牌的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有效动力机制,争取政府支持和民众关心是创名牌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条件。

(六)“宾客第一”意识

为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而高质量产品主要源自于全体员工“宾客第一”的观念。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来的都是客”。长期以来,旅游业习惯于接待型服务,比较重视一部分客人,而忽视另一部分客人,表现为厚此薄彼,损害了某些客人的自尊心。此外,从普通员工到中高级管理者,都应明确服务上发生的问题几乎都能从管理中找到原因。

(七)“员工第一”意识

实践证明,没有满意的员工,便没有满意的客人。因此,欲树立“宾客第一”的观念必须先树立“员工第一”的观念。管理人员同服务人员的关系不只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还应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的关系,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