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22

第22章 成事之道(1)

自 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信,犹如一台旋转的机器不能没有动力一样。自信虽然只是精神的东西,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面对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开始很多人会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有志者却充满信心,不怕困难,奋力去做,最终获得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办一件事情,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自信可以出勇气,也可以出智慧;能驱散前进道路上的迷雾,排除进军途中的障碍。正如爱默森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赵振业自小学至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参加工作从事航空材料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把书念好,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做好。相信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别人能干好的,自己也能干好,说不定自己会干得更好。做什么事,首先要有自信。如果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总想依赖别人,就不可能把事做好,更不用说取得成果和业绩。因为没有自信,就会丧失斗志,就没有了动力。有了自信,你就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努力克服困难,就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

赵振业说,人格是自信心最强烈的表现。一个人活着要有志气,要有骨气。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事什么工作只是分工不同,都应以诚相见、以礼相待。没有必要自己瞧不起自己,见人矮三分,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趋炎附势,丧失做人的尊严。

说到自信,赵振业十分佩服领袖毛泽东。他说,毛泽东不愧为是一位伟人。青年时期,毛泽东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这是毛泽东的自信。在“沁园春 雪”的诗词中,毛泽东评述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分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帝王之后,认为这些都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措施,妄图将年轻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并逼中国还债。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坚持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把国家建设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就是最好的见证。它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让世人刮目相看。这是中国人豪迈的自信。

赵振业认为,自信对于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不要以为国外的什么都比我们好,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什么都靠引进。要相信,很多事经过努力我们也能办得到。

赵振业说,要完成一项科研任务,仅有自信还不够,在自信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个逻辑思维。研究一个材料,根据的理论是什么,机理是什么,等等,要有一个总体的筹划,全面的考虑,不是杂乱无章。要做到论证充分,研究大纲清晰,不能做没有把握的事。材料研究因素很多,要尽量考虑周全,不打无准备之仗。赵振业说,在这方面,他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当作自己的偶像。对他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后来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赵振业说,有了自信和一个好的计划还不够,还要勤于实践。回顾自己的工作,他认为,科学的认识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好的计划,好的方案,还要有好的实践。勤于实践,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科学,尊重科学规律,千万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这是做成事的基础和根本保证。要多看毛泽东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认识世界是从实践来的,没有实践不会有任何成功。纸上谈兵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实践出真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都是实践的重要。“行动先于结果,而且,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这是一条定律。有的人理想可谓远大,但十几年过去了,仍一事无成;有的人计划可谓周密,讲起来更是头头是道,但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却不见有任何结果。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理想和计划付诸实践。一打纲领比不上一个行动,一个行动胜过一千句口号。目标、计划、思考都是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实践,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赵振业是个始终充满自信且有主见的人。因为有了自信、主见,使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制成功中温超高强度钢、仿制成功300M钢并制成长寿命起落架、设计出两种超高强度不锈钢。

坚 韧 认 真

科研是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一个钢种从列题论证、成分设计、实验室小炉试验、工艺研究、性能测试、工业试制到零件制造、装机飞行直至技术鉴定的全过程,少说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凡事要持久,非有韧劲不可。韧,才能夜以继日,不知疲倦;韧,才能锲而不舍,攻克难关;韧,才能循序渐进,攀登高峰。如果科研工作者不全身心投入,没有韧性,耐不住艰苦和寂寞,很难取得发明创造。

50年来,赵振业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他从未动摇,从未放弃,总是充满信心,直道而行,直面挑战,勇往直前。每当感到疲劳的时候,总想到劳中有乐;每当吃了苦头的时候,总是安慰自己:苦中有甜;每当遭到挫折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不要气馁。当然,每当获得成功的时候,也总是告诫自己:不要骄傲。

赵振业一直在航空超高强度钢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他很热爱自己的专业,酷爱结构钢、不锈钢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对他有一种无穷的诱惑力和强大的吸引力。长期一线的研究培养了他进取不息和锲而不舍的品格。

二次硬化是超高强度钢中一个十分常用而有效的强化方法,除了300M钢之外,赵振业研究的其他高强度钢都和二次硬化相关。在GX-8钢热处理研究中曾发现, 620~650℃回火时,钢的冲击韧性第二次降低。这一现象与二次回火脆性不同,一是不随冷却速度加快而消失,二是钢中会有高钼和钨。查资料知道,苏联Заспавская曾于1965年在ЭИ961钢580~660℃回火时发现过该现象,并将其称为“过时效”现象,但未解释原因。然而,欧、美、日在大量该类12%Cr型不锈钢研究中却从未谈过这一现象,而且还推荐该类钢在此温度区域回火使用。从资料中可知,这是因为他们在热处理研究时超过600℃回火温度间隔过大。基于这一现象,GX-8的最佳回火温度之一选为680℃,以避开这一温度区间。

38Cr2Mo2VA也是一个二次硬化钢,热处理研究中,赵振业又专门考察了这一现象,证明该钢在620~640℃回火出现冲击韧性二次降低,与GX-8钢十分一致。为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赵振业还专门设计了冲击试样慢弯曲和示波冲击试验,证明这一现象由裂纹起始功降低引起,而且是裂纹起始塑性功降低引起。为进一步弄清楚起始塑性功降低的原因,他又研究失效断口,结果,630℃回火断口是韧窝模式,表明基体塑性比600℃回火后增加,不能解释“过时效”现象。他又研究透射电镜组织,发现630℃回火是M2C相开始向M6C相转变,由于失去与基体共格关系,结合力降低,M6C周边的弱区成为Griffith开裂的起始场地和扩展通道。

他这种执着的、不弄明白原因不罢休的研究精神,一丝不苟、认真求解的试验态度,最终揭示了二次硬化钢中有名的“过时效”现象的机理。

赵振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好朋友劝他:你功成名就了,用不着在科研一线“冲锋陷阵”了。可他仍放不下,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辛勤耕耘,矢志不渝。他认为“人生能有几回搏?”当选院士,既是过去阶段的结束,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应该为国家、为航空事业做出更多有实际用处的科研工作。他没有歇脚,而是率领团队又踏上了新的征途。他申报的有关抗疲劳制造基础研究课题被列为国防973计划之一,赵振业亲自撰写论证报告、实施方案,废寝忘食投入研究工作之中,每天照常准点上班。一次,为赶打印上报材料,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还没吃饭。有几次在外单位做试验,他的弟子考虑导师年届古稀,只是告诉他一声,并没叫他去,可他非去不可。节假日、双休日无报酬加班是经常的。为有充沛精力投入工作,他每天清晨坚持爬山锻炼,享受大自然的芬芳气息,怡养科学家的灵性情怀。

有人敬佩地说,赵振业当院士以后没有醉心于评别人,而是坚持自己做研究。

“认真”是赵振业从事科研工作的特点。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科学是老老实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往往一个数字不真实,都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可以说,真实也是研究工作的生命。而要掌握真实情况,就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硬度是金属材料的一个普通性能指标,又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其普通是指所有金属结构材料都要规定硬度指标,其重要是说它是构件生产中最常用的性能检验指标,有时还是研究的导向。硬度和抗拉强度关系密切,常可用硬度代替抗拉强度,许多合金还专门给出硬度-强度换算关系以供查阅。有一次,在研究300M钢热处理后硬度与抗拉强度关系时,赵振业怀疑两者关系的数据可能有问题,他便跟踪硬度测量。硬度测量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但要获得准确硬度值也并不简单。习惯上硬度是在冲击韧性试样上测定的,磨光的冲击试样两端各测一点,他认为,这两个硬度值可能都偏低,校正测量证实了他的判断。接着,他检查了所有的硬度报告单,发现确实是硬度偏低,又重新进行校正检测。为了验证是个别现象还是系统错误,他又查阅了另外两个超高强度钢几年来的硬度、强度试验报告,同样是硬度偏低。为了获得准确的硬度,避免误导研究,他专门与有关人员和领导进行了讨论和商榷。

勤读书多思考

有人说,书是人类伟大而美妙的发明。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

人不能生而知之,只能学而知之。读书可以使人长见识,读书可以使人明事理,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充实和聪慧。

“知识就是力量”可谓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的知识愈广,才能愈臻完善。人的知识越多,才能越有力量。知识不但能丰富人的头脑,还能规范人的行为,不但能告诉你该不该做,而且能告诉你怎样去做。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知识则是老师的老师。

夜读

赵振业不嗜好烟酒,不打牌看戏,就是喜欢读书。读书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一种嗜好,一种癖性。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铭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信条。

赵振业嗜好读书,可不是为装门面而读书,也不是为炫耀而读书,而是为运用而读书。他说,读书是研究工作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他接受任务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读书、查资料。做一个课题,读书、查资料的时间至少要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