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21

第21章 走上科研管理岗位(2)

他强调,科技处的同志要增强服务意识,跟踪课题,监督、检查课题运行情况,帮助、协调、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重点预研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亲自审阅后归档。

为减少科研人员为试样加工与试验而奔波,科技处制定文件,加强计划,由科技处出面与试样加工车间、实验室进行进度协调,科研人员只负责交送和收取试样。

赵振业十分关心高水平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稳定。除了减少科研人员额外负担,使他们能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外,他还结合所长的“任期目标”,研究人员结构,经国内外调研,针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目标,提出了博士、硕士、本科、技工的“1441”比例结构,并按这一设计培养储备人才。

赵振业任职期间,恰逢产品开发初期,一些同志专职在院内、外办厂,搞生产开发,以提高经济收益。有的同志一边搞科研,一边搞开发;一部分同志则全职从事科研。专门从事生产开发的同志因经验等问题,收益参差不齐。两手抓的同志情况较好,一边有科研的稳定收入,一边有生产开发赚钱的补贴,再加上可以用科研费补生产开发,收入一般较高。而全职从事科研的同志收入相对较低。为此,他指示科技处负责科研经费的段文彬同志,将课题经费如数下发到课题组用于课题研究,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节流课题经费或挪作他用。按课题经费额提取的奖金全额由科研人员分配。

赵振业对科研经费使用十分关心,强调一定要用于科研上。他在任的几年中,从未招待过相关的关系人员,包括上级领导。科技处从未一起聚会过,即使春节的联欢,也是科技处同志各自带食品凑在一起。科技处可以说是最有钱的处,但又是最穷的处。一次,一位副总师要操办一个活动没有经费,所长要那位副总师与赵振业商量,从科研经费中支付。那位副总师找赵振业商量,他当即回绝,说科研经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科技处连一分钱也没办法挪作他用,两人一直争执到所长那里,也没有支付一分钱。对此,有人说赵振业死心眼,不会变通,太不给人面子。可为了论证课题,他却很舍得,一点儿不吝啬。“九五”课题论证,他规定各专业都必须进行,并给每个项目3000元论证费。但要求每项论证必须查阅60篇以上资料。

科技处还为重大国防预研课题设立管理负责人,负责有关协调工作,保证研究方案实施,让课题负责人集中精力从事研究。但规定管理负责人一般不参与科研成果奖,尤其不能为首申报科技成果奖,以保证科研人员最关注的劳动所得。同时还为重点课题设立课题指导人。规定课题指导人负责研究方向的正确,课题负责人负责研究任务的完成。通过指导,加速青年研究人员的尽快成长、成才。

科技处还规定,在同一时期每个科研人员承担重点课题不许超过两项,以确保研究质量和获得研究成果。为退课题,个别课题负责人还专门找上门和赵振业理论,甚至造成个人间的意见。

为减少管理层次,简化管理机构,赵振业还提出管理最短距离概念和最佳机构建议。按此建议,从最高科研决策到课题负责人不能超过三级,决策人下属机构或人员最多不能超过6个。

他还建议未参与过重点课题全程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得担任重点课题负责人,未负责并研究成功一项重点课题者,不得担任研究室科研主任。

赵振业在任期内,先后出台了《科研课题经济管理办法》《对承担军品科研任务的骨干人员实行岗位补贴的实施办法》《提高所级科技成果奖金及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重奖的试行办法》和《科技成果在所内转让及奖励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些措施对稳定科研队伍,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水平,对快出人才、多出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向科研人员负责

一直从事课题研究的赵振业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他说,科研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621所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研究水平评价标准之一,而且是今后使用和供借鉴的依据。因而总是想尽办法提高科技档案质量。

科研课题科技文件归档是课题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进一步促进科研课题归档,提高档案质量,赵振业组织有关人员专门编写了《归档指南》小册子。对哪些科研项目必须归档;什么时候进行归档;归档时课题组要准备好哪些文件材料;哪些文件必须归档原件、哪些可以归档复印件;技术总结、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有什么不同,在编写要求上各有什么特点;书写文件应遵守哪些规定;采用计算机打印文件应遵守哪些规定;文中图、表设置应注意哪些事项;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做试验记录;课题组怎样办理文件审批和归档手续;如何填写《科技档案鉴定表》;要求技术保密的文件怎样归档等问题进行说明解答。

赵振业还专门向全院课题负责人和技术干部授课,讲述如何写论证报告、研究大纲、技术总结、研究报告。强调技术总结中必须包括成功和失败的全部研究过程和结论,以供未来使用和借鉴;必须包括研究数据和技术诀窍,并强调这是国家财富,是621所财富,是所里花费大量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一定要真实、可靠,并经各级领导审查。有一次,所里一位退休职工在外办了个工厂并向所里供货。赵振业知道后,就查阅该职工的技术总结,发现其中没有技术诀窍。原来他把技术诀窍留给了自己,自己去做,去赚钱。而室主任却在其技术总结上签了“同意归档”的意见。赵振业在全所科技人员大会上专门批评了这位室主任和这种技术流失现象。他还建议设所长保密柜,把不愿意他人知道的技术诀窍,经所长审阅后装入保密柜。对于各室上报的一份份技术总结,赵振业总是戴着花镜,逐页审阅,符合要求才会签署归档意见。然而,经他审查的多数技术总结很少有一次通过的。对不符合要求的,他约来课题负责人,指出总结中的问题或概念错误。更改后他还要再审一遍,有的可能要审三次。为审查这些归档资料,他很少在晚上12点以前睡觉。有一次,他审查一个技术总结,发现一些问题或错误,而研究室对该技术总结无一处改动,却签署了很好的评语。他拿起电话找到室主任,追问审查和签署的归档意见。室主任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审查就签了归档意见。

在主管科技档案工作期间,他还针对一些档案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组织人员重新加以整理,李杰同志整理出400多项积压已久、残缺不全的档案。赵振业还规定,对于重大课题,开题后就在档案室立户头,随时归档,以免时间长了造成资料不全。

超 前 意 识

在领导岗位上,赵振业要求自己应做孙中山先生所推崇的“先知先觉者”。他不拘泥于任内责任,对时代要求、潮流趋势敏感,不墨守成规,不满足于已有经验,不依赖于先人或自己的收获,不惧怕变革,敢于创新,勇于触摸和渗入新的领域,新的做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素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传统,赵振业认为,我们接过、享受前人的成果,也有责任为后人打好基础。

为研制一种新材料,赵振业专门物色一位博士后到621所进行研究,并一起申请航空重点基金、国防预研项目。经过几年研究,拿到了竞争激烈的新型材料国防预研和航空支撑预研项目,两个项目中期评估时均获第一名。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高推重比发动机的关键材料,赵振业引进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来所。“八五”结束前半年多,国防科工委专家组到621所检查预研进展情况,结果两个研制单位都未达到韧性规定指标。专家组和航空部材料处都建议修改指标,以求最终通过检查。赵振业坚持不修改指标,而是抓紧研究。结果,621所课题组在“八五”结束时,达到了既定指标要求,成为国防预研陶瓷基复合材料课题中唯一达到规定指标单位。接着,赵振业又请课题组制定方案,与606所签订合同,安排零件地面评价考核。

智能材料是前沿技术。赵振业十分关注NiTiNb形状记忆的研究。课题组因各种原因进展不算顺利,缺乏令人信服的方案,研究室一位研究生专门查资料,还开了一次总师、科技处、室的会议,认为难以再进行研究。赵振业得知后,专门向所长刘伯操说明技术状况,从所开发经费中拨出60万元支持该项研究,并重组了课题组。经过研究人员的艰辛劳动,初步研究成功合金,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率先通过在设计所进行的8项应用评价,同意装机考核。他还制定智能材料研究方案,提出研究报告,争取研究项目,安排唐建茂探索研究智能复合材料。

赵振业还曾召集所内10位博士,讨论起步研究材料计算机设计和工艺计算机模拟事宜,并初拟了以单晶合金和喷射成形工艺、树脂复合材料工艺为试点的设想方案。

在赵振业主管科研和科技处的五年时间里,他强调应用研究,强调课题要拿到成果,要通过典型件来验证能否应用和生产,并增加了装机件数应用考验的项目,大大推进了科研管理规范化,提高了科研质量和水平。在国防科工委“八五”预研课题评估验收中, 621所军用新材料A级有17项占70%,航空关键工艺技术A级有15项占55%,受到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好评。赵振业本人也被国防科工委评为国防科技预先研究管理先进工作者,并给他颁发了“金鹰”奖。所长刘伯操多次在干部会上说,赵振业是“最好的科技处长”、是一个“闲不住的人”。621所从所领导到室主任到科研人员,大家普遍认为赵振业任科技处长期间是621所科研状况最好的一段时期,至今仍为广大科研人员所赞扬和怀念。

在科研工作管理岗位上,赵振业一直保持严谨自律、淡泊宁静的作风。在他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沉静和从容,他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过多地抛头露面,更不喜欢无谓的应酬。任副总工程师期间,他几乎没同客人吃过饭,谈完工作或开完会就夹着包回家。不熟悉的人以为他摆架子,不合群。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很随和,没一点“官架子”,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接触多了,也就理解了。

鸟儿眷恋树林,蜜蜂眷恋花儿,庄稼眷恋土地,游子眷恋故乡。赵振业却眷恋着他的科研。1996年10月,赵振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又投入到了他心爱的科研工作之中,继续圆着他一个个的科研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