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29

第29章 细微之处见精神(2)

初来航材院,偶尔看到300M钢研究报告,感觉和高校论文不同,比较实际,可细细地品一下,有教科书式的味道。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300M钢机加工艺研究报告,前言以基础理论切入,引出研究的主题,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看上去就是在机械加工专业这棵大树上顺理成章地加上了一根枝条,非常自然、和谐,同时它又是完整而有机的300M钢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之后再想起这些事情,能体会到做事起点的境界是很高的,不仅如此,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中若没有自始至终的严谨、执着和坚持这些精神的话,是无法贯彻、落实这些高起点的想法的。

“九五”末期,和赵老师到株洲608所和331厂出差。那是我博士后出站留三室工作后,头一次和赵老师出差。赵老师告诉我他在参与GX-8项目研究时,曾在厂里连续跟产半年多,并领着我在车间看已生产很多年的产品。他告诉我,那时跟产很艰苦,夏天株洲很热,为了纳凉,就到简易水房中蹲着在自来水龙头下冲冲。有空时就去厂里图书馆和技术资料室看书、看资料。跟产完成时,厂里有的图书和资料几乎看了一遍。在我们离开株洲前,赵老师说他要去拜访一位曾在厂里工作、为课题加工过试样的工人老师傅。出身于“国营大厂”的我,能体会到很多内涵。那个年代在厂里,一般技术人员想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很难,知识、思想方面的差异使得彼此在生活中的共同语言不多,只是工作中的简单交流而已。赵老师不仅打成一片了,而且被老师傅请到家里做客吃饭,得到最基层老百姓的接受,不容易!从另一个侧面也能感受到,赵老师跟产时在生产现场下了多大功夫。课题做到一定程度,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已构思完成,能不能实现既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看现场实施的人能不能认真、完整地落实方案,也就是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落实,数据会出现偏差,到那时将会出现思想和行动上的反复:是思路错了还是没完全按思路干?我体会跟产的实际意义就在于此,将思路真正落实到研究和研制现场。

和赵老师一起做过事的人都有体会,他的“功夫”一般人比不了!大家都在干活,可一下手,能感觉到他的敏锐、智慧和速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领着一帮年轻人干了一天,大家都累了,可看一眼赵老师,还和开始时的精神状态一样。我没有直接问过他怎么会有这样好的精力,后来听说,赵老师40岁时还是当时航材院篮球队的队员哪!可光靠身体好就有这样的精力?有时和我们现任三室主任聊起赵老师,我在想,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还能够主动寻找压力,去工作,按时上下班,无论从哪个方面想想,都觉得耐人寻味。

谈起赵老师,很少讲他的聪明和精干,这是因为这些智慧的因素在面对一个复杂的航空材料技术时,是要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才能够发挥作用并坚持到最后的。高智商的人很多,但能在艰苦的科研一线顶着压力踏踏实实卓有成效地工作40多年的人就很少了!

我有时在想,我们这些在科研岗位上爬坡前行的技术人员,缺乏几个“全过程”积累后的厚积薄发,但我们有较为全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有国家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前人无法想象的培养和施展各种能力的机遇,我们有机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得更多,掌握得更多!做事情的方式可能和从前不同,但秉持艰苦奋斗、创新前行的精神则是做成航空材料技术的重要基础。能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对航空事业有益的事情来,要看我们自己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了!

一个纯粹的人

——记我的老师赵振业院士

贺自强?[3]

赵振业院士是我国著名航空结构材料专家,在超高强度钢应用基础理论、合金设计及应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于2006年进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赵老师指导下从事超高强度不锈钢研究工作,出站后留在航材院并在赵老师指导下从事国防973课题研究工作。3年来,与赵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赵老师严谨、创新、敬业的科学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刻激励我在艰难曲折的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进。

赵老师的严谨是大家公认的。

严谨求真,尊重实践,是赵老师对待科研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他常常教导我们,要从试验现象中发现本质规律,要求实,更要求真。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常常在百忙中亲临科研第一线,观察试验现象,解决疑难问题。

2007年4月的某一天,我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试验。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距航材院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原以为做完试验后向他汇报一下即可,没想到赵老师亲临试验现场,亲自观察并指导我进行组织分析。这次试验持续了两天时间,赵老师不辞辛苦,一直坚持到试验结束。赵老师的观察和指导,使我对试验结果有了深刻的理解。

还有一次,我去航材院二十五室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事先向赵老师说明了情况。下午2点,我一进实验室,就看到赵老师那熟悉的身影。他认真观察试验过程,分析断口情况,并给我讲解硬度测试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缺口加工工艺对冲击韧性试验结果的影响。授业解惑,诲人不倦。

赵老师的严谨不仅体现在试验工作中,还体现在科研论证和学术汇报中。在国防973项目论证过程中,赵老师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粗略估计,论证报告修改完善达十多次,PPT演示文稿修改完善更多。在学术汇报过程中,赵老师的严谨、尖锐,我深有体会。记得做博士后不久,我去向他汇报试验结果。他听完后反问我为什么,我一时难以回答,被他“训”了一顿。此后,我吸取教训,每次汇报前都要进行充分准备。分析结果,查阅资料,既要知道其一,还要明白其二,甚至要了解其三,做到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无懈可击。

赵老师严谨求真,尊重实践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使我顺利完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也使我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50年来,创新成了赵老师科研工作的主旋律。要干,就干别人没干过的;要做,就做世界一流的。正是凭借执着创新的信念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赵老师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第一次提出了“原材料提纯、降硫”和“镦—拔开坯”等工艺路线,仿研成功世界先进水平的300M超高强度钢。

第一次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概念,并将其应用于300M钢起落架制造。

第一次建立起长寿命300M钢起落架抗疲劳应用技术体系,并使国产飞机起落架寿命达到6000飞行小时(5000飞行小时+1000飞行小时(增载30%)),超过美国F-15、F-16战斗机起落架5000飞行小时的国际最高水平。

第一次研制成功中温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8Cr2Mo2VA,力学性能超过美国H11钢,且合金元素含量少,成本低廉。

第一次设计了一种超高强度不锈钢和一种超高强度不锈齿轮轴承钢的成分体系,力学性能优于美国材料。

……

目前,在国防973课题研究中,赵老师又第一次提出了表层超硬-韧化新概念和相应的热处理技术,可显著提高构件接触疲劳性能,为实现轴承、齿轮等传动构件长寿命、高可靠、结构减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