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30

第30章 细微之处见精神(3)

在进行航空钢研制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赵老师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发现“高强度合金应力集中敏感”这一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赵老师将“无应力集中”抗疲劳概念推广应用于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和高温合金,通过创新抗疲劳应用技术和制造技术体系,将实现航空高强度合金构件长寿命、高可靠和结构减重。同时,针对我国关键基础机械构件寿命短、可靠性差的现状,赵老师高瞻远瞩,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出了实现抗疲劳制造,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建议。我相信,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主一无适”,这是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对敬业的诠释,意思是专心于一件事,不向别处分心。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敬业就是指全心全意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不受其他干扰和诱惑。

敬业乐业、献身科研是赵老师战胜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源泉。赵老师挚爱科研工作,以极大的热情和饱满的精力致力于祖国航空科研事业的发展。虽然年过七旬,但他仍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每天准时上下班,双休日、节假日加班是家常便饭。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赵老师办公室的情景。那天早晨上班后,我在办公室等到九点整才出发去他办公室(在我印象中,院士、专家大多事务繁忙,很难准点上班)。到办公室一看,赵老师已经伏案工作了。他客气地请我坐下,开始给我讲解航空材料研究的特点及课题组的研究现状,并对我提出了几点要求。我认真做了笔记,现在我还经常拿出来看看、想想。最后,赵老师轻声对我说:“力学所的武晓雷八点就到了。”我一听,马上明白了一切。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迟到过。

赵老师工作非常投入,常常忘记下班时间,忘记吃饭。不得已,师母只好在下班后打电话“提醒”他。当然,这样的“提醒”效果甚微,因为不完成手上的工作,赵老师是不会下班的。记得有一次在国防973项目论证过程中,我和赵老师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半,连晚饭也顾不上吃。赵老师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我感动,也让我担忧,毕竟人是铁,饭是钢。

赵老师不但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在家也常常工作到深夜。记得有一次星期六晚上,我和爱人晚饭后在家属区散步,当走到赵老师家楼下时,我不经意地抬头看了一眼,发现赵老师的书房里灯光明亮,不用说,他又在工作了。看到这一切,我原本轻快的脚步变得沉重了。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课题组的发展,赵老师牺牲了休息和娱乐时间。仿佛一支燃烧的蜡烛,无私地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每当我懈怠时,每当我困惑时,只要一想起赵老师书房那不眠的灯光,所有的一切就会烟消云散,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严谨、创新、敬业,这六个字,是赵老师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同志曾称赞白求恩大夫是一个纯粹的人,因为他的高尚品质和精湛医术。在当今科技领域,赵老师不正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赵老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为实现航空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发展,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伟大宗旨而努力奋斗!

我眼中的赵振业院士

何鲁林?[4]

至20世纪90年代初,赵振业院士一直在航材院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工作,有许多的研究成果,但那时对他我只能说是知道或认识。由于我们院太大,我学的又是高分子材料,与他从事的结构钢专业打交道少,所以未曾接触过。

1992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到院科技处工作,担任非金属室的科研主管。赵院士与我相隔几个月被调到院里任副总师兼科技处处长,成为了我的上司。他在宣布他任职的会上表示他要适应机关的工作,学习、学习、再学习。赵院士凭着他在基层多年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对科研管理的亲身感受,与科技系统的领导们一起加强了对科研课题的系统管理,在之前的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实施“科研五定”,即:定任务、定进度、定经费、定人员、定奖惩。通过具体的操作,核准不同类型研究室的人均科研经费额度,下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科研人员根据其承担任务的重要程度和技术难度以及资历水平享受不同的岗位补贴,其任务的进展作为重要的考核维度;提出的按照科研“人年”的概念,对实施考核有具体意义。该项管理办法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科研课题‘五定’经济管理办法”项目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管理成果二等奖。他还亲自编制了科研项目五个研究阶段的划分及具体要求,对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下发了小册子,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虽说我也干了多年的科研工作,但没有经历过那么完整的过程,看了这份小册子我也豁然开朗,为后来的大项目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赵院士的工作作风十分严谨,抓管理一丝不苟,对下属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做到对主管的研究室技术领域熟悉、对主管的课题流程熟悉,了解课题进展到位,审查技术文件到位,科技处的技术主管们在他的指导下也都进步很快。我于1993年5月担任科技处副处长,与赵院士搭班子共同负责全院的科研运行管理,从而有机会向赵院士学到了更多。

赵院士十分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策划,争取更多的集成项目,他说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拿大成果,才能锻炼培养人才。当年复合材料还处在发展期,无论是预研还是型号任务,多由主机厂所牵头、我院参与,任务重,经费少,成果小,人才成长慢,他多次要求我们要做大做强,要把属于材料范畴的事揽过来,系统集成,做好自己的材料,开发后继产品,树立品牌,争取更多的经费和占有同行相当比例的地位。这些,我们经过这10多年的努力已经做到了,我院已经作为牵头单位负责了多项重点任务,不仅复合材料,透明材料、隐身材料、橡胶密封材料专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重点型号和军民品上都用上了我们的产品,我们为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赵院士还经常教导我们年轻的同志要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要到第一线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为科研人员服务。那时我还年轻,又刚担任领导职务,许多课题负责人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我就经常深入课题组,学习了解情况,与课题组的同志们一道出差,协调技术问题,关注关键试验的进展,把课题负责人要上交的技术文件取回以省去他们到机关奔波,为他们起草好合同初稿或拟好报告格式,让他们简单操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想科研的事。如我主管的直9机主桨叶等部件用预浸料国产化项目,我跟随这个项目的进展全程,编制了30余期课题进展简报,分发到有关机关、厂所,上级和合作单位的同志们对此表扬有加,我个人也在这个项目评奖时立了功。通过赵院士的言传身教,我对科研程序更加明确,思路也越加开阔,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部级管理成果奖三项,立功五次,还多次被评为院的先进。

我眼中的赵院士是对航空事业充满热爱的学者,是对管理程序非常有研究的领导,是对年轻同志成长十分关心的导师,是一位十分和蔼可亲的长辈。在赵院士传记出版之际,祝赵院士身体健康,为航空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注 释

[1].作者系中航国际转包生产事业部飞机一处处长。

[2].作者系航材院结构钢、功能材料与热处理研究室副主任。

[3].作者系航材院高级工程师。

[4].作者系航材院复合材料及应用研究室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