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06

第6章 童年时代(2)

祖母靠不分昼夜的辛勤劳动和省吃俭用总算保住了祖上留下的田亩,加上父亲的薪水,日子还算殷实。1953年河南第二次土改,家中成分由中农划为地主,家庭生活仅靠父亲薪水,赵振业上高中后开销增大,从此家里生活大不如前。到1956年上大学后,家里实在无力支持了。1957年父亲被划为右派,遣送回家。一家人仅靠几亩地的收成生活。祖母上了年纪,她实在经受不起连续两次刺激,尤其是不能接受她苦心教养的儿子居然成了右派,她完全崩溃了。赵振业从堂兄赵振邦的信上得知祖母生病了。1959年他趁去洛阳拖拉机厂实习的机会回家探望,万万没有想到祖母已经逝去了。因为家里拿不出路费,就一直瞒着他。赵振业想象得到祖母临走时的心情。长叹兮,以掩涕兮,哀天道之不公。他祈愿老人家在那个世界里和她心爱的人补上恩爱。

赵振业母亲吴瑞清,生于1916年,1934年与赵荣宾结婚,比赵荣宾大4岁。一直在家操持家务,先后生了二男一女。老大赵振业,幼子、幼女早年夭折。母亲今年97岁了,身板还挺硬朗,生活能够自理。赵振业回忆说,母亲年轻时多病,乡下郎中医术不高,将她胳膊上扎满针眼。母亲是外婆的小女儿,每逢身体不适或生活艰难,就带儿子去住外婆家。记得一次遭荒年,家里支持不住,他和母亲在外婆家一直住了一年有余。1953年河南第二次土改、合作化后,母亲为生计不得不下田劳作,大跃进时跟随劳动大军到黄河滩上修坝挖渠,风餐露宿。大幸的是身体从此日渐好了起来,到如今更是远离病魔,一年到头连伤风感冒都极少见。80岁那年来北京,居然登上居庸关顶峰。一位老外惊讶不已,特地为她拍照称奇。90多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算卦先生说她能过百岁。母亲常向他惋惜身边无女。赵振业深知,这是因为他从12岁离开母亲外出上学至今60多年来留给她的总是来去匆匆,离别,离别,离别!她忍耐、隐痛、无奈!担心安全,她每每劝赵振业不要回家去看她;担心儿子惦挂,她不让别人告诉儿子她身体不适的消息。赵振业是个孝子,他父亲病危住院时,一直在医院照顾,每天为父亲喂药、擦身、守夜,直到父亲安详闭上双眼,令医务人员和同房病人感动。现在母亲年事已高,这成为他唯一的牵挂,也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他多次要接母亲到北京同他一起生活,可老人家执意不肯。她说老家空气好,熟人多,聊天的话题也多。是啊,老人耐得住清贫,却耐不住寂寞。没办法,赵振业只好依了母亲,请乡下婶婶代为照顾老母,坚持每天给母亲一个电话请安。

母亲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她有两个重孙子。从赵振业的父亲到赵振业的儿子,赵家已是三代单传,双胞胎重孙宽释了老人多年的心情负担。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快乐的小淘气

城里的孩子玩的地方是公园、游乐场,农村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乐趣。小时候,赵振业有一群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除了和小他一岁的堂弟振学形影不离外,还有比他大几岁的伙伴一起玩。白天爬到树上掏鸟蛋、骑着树梢摘桑葚,晚上打麦场上捉迷藏、跑几里路到邻村去看戏。初夏季节到田边搓麦仁、燎麦穗,到了深秋跑去地里烧红薯、烧豆角。这是一个很有点技术的活计。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再修整出一个“灶”,在灶上面放着红薯或黄豆角,再用松土封成一个堡。拣来树枝、庄稼秆烧灶,一时烟雾缭绕。烧一会儿后,用脚将炉灶踩蹋,红薯、黄豆角一齐落入灶下被热土掩埋,闷一段时间后,扒出来吃,味道甘美无比。孩子们一个个吃得黑嘴角,花糊脸,扬长而去。玩起来,赵振业十分投入,十分认真。不仅忘记饥饿,吃饭总要奶奶喊,奶奶找,而且玩热了脱下衣服一扔继续玩,以至玩完了衣服不知丢在什么地方。所以,童年的赵振业是因淘气和丢衣裳而出名。

孩子们还有许多开心的游戏,如围在一起“札方”“炮打洋人”,也免不了下塘捉青蛙、摔跤、打架。记忆最深刻的游戏,就是在地上划一个圆圈,每人放一个古铜币在圈里,在离圈几米的地方划一条线。依次站在线外向铜币抛掷物。掷物是自选的石片、瓦片、铁片等。谁把铜币撞出圈外,这铜币就归谁。小伙伴们争来争去,好不热闹,也为输赢而快乐或沮丧。由于古铜币毕竟很少,孩子们便动起了脑筋制泥币。方法是到寨边上挖些黏土和成泥,反复揉搓,变成胶泥条,然后揉成团。再用两个铜币将胶泥团夹在中间,中间穿一个芯棒,在石板或砖板上滚动几次,脱下铜币后即做出一个带中心孔的圆“泥钱”,然后再把“泥钱”放入灶底烧制成“瓦钱”,或在太阳下暴晒数日成硬“泥钱”。泥钱、瓦钱都很坚硬,不怕撞击。于是,每人脖子上都挂上一串像和尚们的佛珠一样的泥钱,大伙一天玩得不亦乐乎!

同其他小孩子们一样,赵振业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过年。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春节的到来。这不仅是因为过年可以穿上少有的新衣裳,吃到白面馍,更因为有很长一段心醉的好日子。照千年老习俗,姚村人过年当然也是自腊月初八开始,二十三送灶王爷升天正式进入准备阶段。谓之“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换新土,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捏鼻(包饺子)”。三十晚上要守岁,母亲忙着为孩子们赶做衣服,自己做些收拾准备,天亮会见长辈、亲友。三十晚上可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辞旧迎新自然要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求个吉利,晚餐规定是吃面条和饺子,以示送则饺子,迎则面条。难得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今论古,盘算家计,推盅换盏,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起五更,大家比着起早图个开年吉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吃饺子,个别饺子里面包着古铜币,谁吃到这个饺子,开年有福。大年初一,各家都要到家庙给祖宗烧香、磕头。晚辈们都要到长辈家给长辈磕头。全村异性人家也都要到各家磕头问安,以答谢一年来邻里的帮衬,以礼求得来年乡亲们的照顾。从五更一直要到中午,可算是最累的一天。磕头后,通常长辈们都会给晚辈一些吃的,如芝麻糖、花生之类,有的还会给个小红包。大年初一,村子里还有“一班人”列队敲打锣、鼓、钹等各种乐器,吹着唢呐在村子里转圈。家家户户还放鞭炮,小孩子们去争拣那些没燃着的鞭炮,装进自己衣裤袋里,留着一个一个点着放,可开心了!

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许动刀用剪,这样可让劳累一年的主妇们留几天休闲的功夫,也是走亲访友的时节。穿新带花,一路上喜气洋洋。正月十五年过半,这一天是过年的又一高潮。正月十五又称灯节。这天晚上是灯的世界,太阳一下山,家里处处是灯,屋里屋外、台上台下、门前门后,连水缸里也要浮上盏灯,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殊不知,这些灯是用粟米面捏成杯状,上笼蒸熟后在杯中央插上一枝麦秆,顶上裹上棉花,然后杯中灌满食油,点亮。灯烧了几个小时后灭了,杯被烧得焦黄,香味扑鼻,孩子们拿来解馋,也用来打点乞丐。

正月十五晚上还是青年男女活跃的时光。他们从“奶奶庙”的座台上偷下一只瓷娃娃,诡秘地摸进新婚夫妻的卧室,将瓷娃娃藏进被窝里。来年如果这对夫妻真得子女,就要宴请偷瓷娃娃的青年们,而且还要买两个新瓷娃娃放到“奶奶庙”的座台。一闹就至半夜,好不热闹。

正月十六才是小年,家家起五更,白天是一天的游艺活动。

春节结束在正月十九,那天叫“天苍”,意思是新一年的农家活计开始了。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房前屋后及房里各处点上灯,这是最后一次灯会。大年三十把老祖宗请回来享受合家欢乐,这天晚上要送别老祖宗回去清闲。

回忆起童年,赵振业说小时候最爱喝的是胡辣汤。一旦听到卖胡辣汤的吆喝声,就会寻声而去。胡辣汤是中原地区小吃系列中的一绝。它源于清代,大兴于民国初年,之后花样不断翻新。至今若行走在大街小巷口,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无论是春、夏、秋、冬,中原城镇的大街小巷,胡辣汤摊点总是星罗棋布。清晨,当各大饭店宾馆酒店的大门还是紧闭时,胡辣汤的香味便已四散飘开,吸引着人们的食欲。临街大棚,青砖铺地,散放着数十张桌凳。干净的碗筷,涌动的食客,火热的场景。正宗的、有名气的胡辣汤摊点前,总是挤满了人,真可谓一碗难求啊!如果能吃上“包子、油馍、胡辣汤”,那真是一种持久回味的惬意。

北舞渡胡辣汤是中原老字号了。它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5年),当时山西、陕西两省的商贾在此创建了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宾客,此间太原府的一名大厨做了一道深受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道汤就是胡辣汤。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专业大户,其中又以北舞渡隆源斋闪记胡辣汤最为有名,在胡辣汤市场独树一帜。

据老人讲,传统的胡辣汤是由大铜锅盛装的,嵌在一辆红色推车上,下面用炭火煨着。卖汤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汤锅里搅三搅,“哗”,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便盛好,递在喝汤人手中。技艺高超的卖汤人是不会在碗边留下汤汁的。如今,在郑州、漯河、平顶山、许昌、襄城县等开设的北舞渡胡辣汤店(摊)已成为当地人们早餐的首选。

从味道上讲,由于北舞渡的胡辣汤用了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胡辣汤另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汤,叫八珍自然夸张,不过这也说明胡辣汤“内容”很多。最常见的有面筋、海带丝、粉丝、千张丝、花生米、香菜、姜末、榨菜等。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还会有牛(羊)肉、黄豆、木耳、黄花菜、菠菜、萝卜条、葱花等。做法很繁琐,先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然后不断加水“洗”出面筋。水烧开后下面筋,面筋熟后将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锅内,小火烧至汤汁黏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烧沸。胡辣汤盛到碗里后,还要淋香油、香醋等,喝起来黏糊糊、香喷喷。辣是它的主要特征,但那种辣并不像吃重庆火锅那样辣得让你跳脚,而是辣在嘴里,美在心中。喝这种汤一般都要加点醋,辣中透酸,酸中有辣,再加上各种原料的综合反应,香、滑、绵、润,于吞咽之余又有东西可嚼,十分满足。胡辣汤还有另外一种吃法,把半碗胡辣汤和半碗豆腐脑儿掺在一起,叫做“两掺儿”。卖胡辣汤的常捎带卖豆腐脑儿。拿小勺稍微搅和一下,豆腐脑儿的细腻、清淡、微苦涩与胡辣汤的黏稠、酸辣、鲜香交替刺激,更增滋味。在冬日的清晨,一碗胡辣汤下肚,额头上会渗出细细的汗来,身子暖了,胃口也开了。

此外,有名的还有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开封胡辣汤、许昌胡辣汤、南阳胡辣汤。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最负盛名的是杨家胡辣汤,它用羊肉鲜汤加清水和辅料经武火熬制,锅大开后,再将洗面筋沉下的面浆徐徐勾入锅内。待稀稠适度,再加入胡椒粉、五香粉搅匀。食用时淋入香醋、香油,酸辣鲜香,风味浓郁。开封胡辣汤和逍遥镇胡辣汤制法大同小异,只是把千张丝换成了炸豆腐,喝起来有一股浓郁的豆香味。许昌胡辣汤用两个字形容比较合适:稀、辣。汤稀得可以清楚地照见你的瞳仁,浮在汤上面的胡椒粉颗粒清晰可辨。喝一口你会觉得喉咙里像被塞了烙铁,火烧火燎地灼痛。南阳胡辣汤也是以羊肉汤提鲜味,以胡椒粉提辣味,在原料选择上更为简约明快:熟羊肉(牛肉)和面筋照例是要的,粉条改用粉皮,千张豆腐都弃之不用,而以黄花菜代之。浓淡适口,胡辣鲜香。

说到童年的生活,赵振业津津乐道,仿佛回到了那充满欢乐的童年,这也许是他对童年那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生活的深深怀念吧。有人说,人最大的幸福是回到故乡,这种幸福来自留在内心无法抹去的烙印,像母爱,又胜似母爱!

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苦思,才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愁,才会有梦绕魂牵,常盼返归日的企望。

注 释

[1].1斤=0.5千克。

[2].1里=0.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