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07

第7章 求学之路(1)

人 之 初

赵振业昔日的家乡土地贫瘠,兵匪横行,乡亲们家徒四壁,缺吃少穿。但村里始终延续着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不仅校舍整齐,而且舍得让出百亩土地作为学资,推选出信得过的长者来监学。谁家的孩子书念得好、字写得好,都会成为大人们夸奖和孩子们效仿的对象。

之前,村里有私塾。赵振业先在私塾念过几个月的“人之初”。姚村小学算是一所完小,也就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1944年,他该上学堂了,取什么学名呢?振国、振家、振邦?振字辈的几个小家伙争来争去,最后取振业。农村小学教室简陋,编班也不严格,一个教室里可能会有几个年级的学生。老师上课先上一个年级的,之后再上另一个年级的。课桌也不统一,有的是正规的木桌子,有的就是砖垒的,上面放一块木板。

老师对学生们要求很严格,每天早晚都有自习课。农村学校非常重视认字和写字,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不当睁眼瞎,能看明白地契和账簿,会写信,免得受人骗、受人欺就行了。

小学生的学习十分认真,冬天天不亮就去敲同学家的门,约着一起去上学。晚上双双对坐在小煤油灯下,相互背诵课文。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早起入校早自习,背课文;上午上课;午饭后描“倣”练毛笔字,写日记;下午上课,课后老师当众改“倣”;晚饭后晚自习。一天好不忙碌。小家伙们手上、衣服上总免不了墨迹黑黑。背不下课文,课堂上不守规矩,老师提问答不上来,课余活动打架的学生都要挨戒尺(打手板)。有时把小手掌都打肿了,家长虽心疼却不埋怨老师。

有一次晚自习,几个淘气的孩子站在课桌上唱戏,被老师发现后,罚全班背课文。

有一次村里南北两部的小学生集体斗殴,拳脚之后,各据一方,隔着掩体,把土坷垃、瓦块甩得你来我往。其间,有两位青年介入支持攻击对方。第二天,学监(校董)叫来那两位青年在孙中山像前罚跪一天。学校规定,家长和非师生人员不得擅自入校。这一规定被十分严格地执行着。小学生在家受气待在学校里不出来,家长都不敢进去。

赵振业如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四位启蒙老师:胡百纯、任文焯、何泽钦和他的父亲。

胡百纯是位备受学生称赞的教师,教历史课从不拿书,也不照本宣科,讲课如同讲故事,孩子们总是听得十分入迷,容易记忆、经久不忘,效果极佳。直到现在,赵振业这班同学聊起胡老师还是赞不绝口。

任文焯教算术,条理清晰,人也和蔼,从不体罚学生,受到学生和姚村人的爱戴。后来才知道他是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原是国民党东北某部队的一位连长,娶了位年轻漂亮的东北媳妇。河南解放前,他带着老婆回到老家原阳县,在姚村小学当老师。生有一个女孩。“反右”时,他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判刑20年。地主兼反革命的老婆在家难以为继,就带女儿回东北投靠亲友去了,在东北再结婚,生子。任文焯平反办离休后曾到东北寻找妻子和女儿,但却只身回到老家,前妻积怨成疾,第二年就辞世了。说起来,赵振业心里都酸酸的,觉得老师太“凄惨”了。

何泽钦是教自然的,教了不长时间就调走了。

父亲教语文、地理,让学生们背“模范作文”,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凿壁借光”,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冰心女士的《小桔灯》《繁星》。小学生们整天“匡衡穷,匡衡穷,匡衡人穷志不穷”念个没完。

得四位教师的教育有方,姚村很多年轻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是附近在外工作人数最多的一个村。赵振业进小学堂念书后,虽然放学回家后野性并未改变多少,但从未因学习挨过戒尺,考试成绩总在前一、二名。升高小时赵振业赴盐店庄镇招生考试,获第二名;赴原武县招生考试获第二名,后经查出第一名为其上初中的姐夫代考。赵振业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如何念书,只知道课堂上听老师讲,不走神,下课却不知道复习。

姚村人称孩子们上学是上“笼套”,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在家里、地里瞎闹了,给村里人减去了不少麻烦,家长省了不少心。一上学,孩子们确实变得文明多了。玩的玩意儿也变了。赵振业记得最清楚的玩法是“推铁环”。孩子们总可以从什么地方找来一个木桶箍,家长再用粗铁丝弯一个推手把就行了。小学生们推着铁环在大操场上飞跑,高兴极了。边跑边唱:“滚铁环,滚铁环,铁环铁环团团转,一转转到五台山。小眼翻翻,两眼看看,摘了一朵红牡丹。慢慢慢,莫要采,放它留着大家玩!”

新 乡 就 读

解放前,姚村属河南省广武县辖,是该县在黄河北唯一一个区中的村庄。解放后归平原省原阳县。新乡市是平原省省会。新乡建市历史不长,但新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曾经驻扎新乡,军队据点在辉县,而冯玉祥本人办公的地方则在新乡老公园南门,建国后改为图书馆。

赵振业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1950年来到新乡上学,那可是大开眼界。

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绿树掩映中,成排成片的高楼把这里装点成一个兴旺的城市。鳞次栉比的商场、文化宫、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宁静的小学、中学、大学……令赵振业目不暇接。

赵振业考入私立河朔中学,1952年高中部升入平原大学后改为公立新乡市第三初级中学。同村的卞文安、万秀堂同时入学,编在了同一个班。

入校后不久,赵振业发现不少同学课余时间在看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在老家念小学时从未看过,觉得挺新鲜。他就向同学借来看,一看就着了迷,看得如醉如痴,爱不释手,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有得空闲还到小摊上租小人书看,小学养成的只知听讲,不知复习功课的习惯没有什么改变,所以,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仅列第五名。

1951年春节和往年一样,村里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九才算结束。赵振业父亲带领着戏班唱戏,不让小演员卞文安按时到校报到,赵振业当然也不能去上学。待过完年去上学时,学校早已开学,学校不同意报名入校。没办法,只好被领去原阳县中转学。由于县中同样也不接收,只好又回到新乡,托人说情,总算回到学校。说起这事,赵振业都有些后怕,差点因此上不成学。后来,班主任在批改赵振业的日记中曾写道,之所以让他们回校是因为他的成绩好。

卞文安说,“赵振业在新乡读书时可用功了,脑子也好使,每次考试成绩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与同学们相处很好,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年龄大的还是小的。因他年龄小个子又小,班里同学都叫他小赵,不叫他学名。赵振业爱好运动,喜欢打篮球,有一次打球,把门牙都打掉了。”可谓学得认真,玩得痛快。

赵振业一天不知忧愁,爱和同学们打打闹闹,给同学们两个很深的印象,一是学习好,二是淘气。三年级要毕业了,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准备升学,进步都很快,唯他因打闹受到班主任老师的批评。初中三年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他确实没想过升学的事情。初中毕业一放假,赵振业就回家去了。赵荣宾看到儿子这个样子毫无办法。找工作,年纪太小,个子也小。继续上学吧,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和大伯父商量后,咬咬牙还是让他继续念书。赵振业考入新乡第一中学。

新乡市第一中学建于1940年,现在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省级重点高中之一,曾经被评为全国模范单位、全国先进单位,受到过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的嘉奖。多年来,新乡市第一中学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创下了8年中夺得4个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辉煌成绩。其中, 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三年夺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创下了三连冠的突出成绩。

赵振业当年所在年级共6个班。甲、乙、丙三个班由原新乡一中升入,丁、戊、己三个班由其他学校考入。甲、戊两个班成绩最好。赵振业所在戊班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张恒锋,张老师常在班里夸甲班学习好,这让戊班的同学很“不服气”。全年级的考试结束了,张老师不再讲夸耀甲班的话了,班上同学猜一定是戊班成绩最好。

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受教室正前方墙上“为祖国而学习”标语的激励,上高中后,赵振业似乎有点学习的样子了,晚自习也在用心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似乎喜欢他,还让他负责制订班里的学习计划,每周排出一个复习功课的时间表贴在教室前面墙上,让全班同学执行。学校常会有“观摩教学”活动,有一次,张老师的“观摩教学”课堂上,他第一个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没想到他的回答却让老师大失所望。即使如此,张老师还是常常表扬他,夸奖他的几何题解法比老师的解法更好。

大概是小学时重视语文的原因,初中、高中期间的每周一次作文课,赵振业总能按时完成。有一次作文课中,他出去更衣,路过隔壁己班教室的窗口,正好看见老师在讲数学考试成绩,就站在走廊上隔窗和一位同学说话,不想恰好被教语文的姬老师外出看个清楚,当他回到座位上时,就看到他写了一半的作文已被老师撕掉拿走了。他知道自己错了,赶快重写交了上去。不过,姬老师还是很欣赏他。一次发语文考试答卷,讲了考试情况后,从他手中拿走答卷跟大家说,赵振业同学的这份就是标准答案。

高三毕业前,学校招收留苏预备生。一位党员老师找他谈话,了解家庭情况,他如实报告了家庭及社会关系后,事情也就结束了。赵振业虽然学习好却没被选上。这件事对他震动很大,感到了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

赵振业上高中后开始看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冰心的作品也读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