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一坚自传
3766100000035

第35章 附录二印象陈一坚(2)

作为“飞豹”研制的辅机厂所,我们的研制费都是由603所来拨,不经过集团。因为受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上面的整个投入比较少,所以有关的奖励很少。记得有一次我们找到陈总说,您抓大事的同时,这些事情也得考虑考虑。他说,我是有考虑的。其实,我们也感受到了。每次逢年过节,603所(以陈总的名义)都会给主任、主管设计师、副总师们送个贺年卡或小礼物,这也体现了陈总对我们技术或管理人员的一种关心。

给陈总提了意见后,我们发现后来部里也重视了,在“飞豹”定型后还开了一个立功受奖大会,还搞得很隆重,当时我们也参加了。总的来说,陈总这样的领导,能考虑下面的一些意见,特别是在怎样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怎样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陈总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我们去603所,几次看到陈总风尘仆仆地从风洞试验基地赶回来。很多试验陈总要亲自到现场,有什么会,又赶紧赶回来,衣服都来不及换就直接去开会。

陈总代理所长的那年夏天,当时天特别热。我们去他办公室,陈总的屋里连风扇都没有。我们一位同志说:“陈总你还是所长呢,办公室连风扇都没有。”陈总说:“现在大家都没有,我也不能搞特殊。”

冯芳标:

陈总很相信群众,会用人,放手把任务交给助手去处理。记得好像是1985年,当时飞机上的雷达功率很大,工作久了就会发热,需要给风让它冷却。陈总就委托我来处理这个问题。因为这件事在主机所和电子设备厂所的协商中出现了矛盾,陈总作为型号总师,他没有站在设计方的立场,而是放手让我这个电子副总师来处理。这显示了陈总的气度和风格。如果没有这个风格,他也许会站在设计方的立场上,用总师的权威来压电子一方。既然他这么信任我,我也不能只站在电子的立场上,也要站高一点儿,站在飞机的立场上,对型号负责。

最后,我们既解决了通风散热,又保证了试飞进度,圆满地解决了问题。陈总知道后很高兴,还写了封信给我们所长,表扬了我。这说明陈总相信群众,敢于放手,凡事都以维护型号大局为重。

还有一点,陈总这个人非常谦虚。每次开会,他去得都比较早,到了以后,还在招待所自己的房间门口挂个牌子:陈一坚。让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到他的房间讨论。

我从来没有看到陈总发过脾气,他对人很谦和。一般来说,每次开会,他跟航空单位的人谈得多一些,发动机啦、航炮啦,跟我们电子部门谈得相对少一点儿,但我对他的印象很好,不管有什么问题,他总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从没有以总师的身份压人,是个很有风度的人。

朱余华:

接口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东西都有,什么也不少,哪根线都在,连也连上了,但是在信号导通上,一开机就是有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就是接口关系不协调。当各家都说自己是对的,可交联以后就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接口关系没处理好。

过去我们说的接口是硬接口,把螺钉往一块拧,这就是接口。而陈一坚提出比较多的就是信息流、数据、信号这些接口的协调。

接口管理不是陈总发明,但是他结合“飞豹”飞机、轰5试验机,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针对当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核心就在于接口的关系问题,我觉得这是他在管理学上独到的地方。

172厂原总工程师易志斌:

陈总这个人最突出的特点是非常敬业,有奉献精神。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没有为航空事业不计甘苦、忘我奉献这样一种精神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必须要有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就要钻出个名堂来这么一股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和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第二点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就是弄清楚事物的客观规律,务实就是处理问题实事求是。我们在总装期间,主起落架C交点断裂,开始大家都搞不清楚,有的说是制造问题,有的说是设计问题,说什么的都有。最后,陈总跟他的总师系统研究以后确定,还是设计上的问题,液压系统压力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脉冲压力的问题,使C交点受力过大造成断裂,以后就改过来了。

第三点就是运筹帷幄。就是把总师系统、各专业的主任团结起来,调动起来,主要是在技术上能够统一起来。出了问题,不是他自己去处理,而是找有关方面的技术责任人。因为飞机研制是个大的系统工程,牵涉的单位有四百来家,怎么样运筹帷幄、抓重点难点,这方面作为总师,他是清醒的。在处理日常问题上,现场听到一些反映,他总是先找有关副总师商量,因为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不断地出现问题,要不断去解决问题,而且要不断提高。

张克荣:

从技术上讲,陈一坚是“飞豹”的第一责任者,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陈老总这个人确实是为人严谨、谦虚,严于律己。他不像有的总师那样高高在上,喜欢指责人家。在现场你只要提出问题,他马上就会说,我们回去研究一下,总是先从本单位从设计上查起。所以我们合作中很少争论,这是非常难得的。

黄炳新:

从“飞豹”首飞开始,我和陈总在一个战壕摸爬滚打多少年了。他是一个非常执著、非常认真的人。每次“飞豹”飞行的时候,只要陈一坚在家,他都要到飞行现场跟班,了解情况,做记录。

对于试飞员反映的问题他都非常重视,例如今天发现问题,他会召集手下人连夜分析,第二天向你解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说这个总设计师是不容易的,院士也是当之无愧的。

另外,陈一坚非常平易近人,这点给我的印象也比较深,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当院士以后,他都没什么架子。很多飞行员反映的问题,一些总师包括技术人员都不一定相信,但陈老总对我们一直都比较信任。

原清华大学学生赵晓林:

6年前,作为一名国防定向生,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参加了与中国“飞豹”战斗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的座谈会。

尽管陈老已经73岁了,两鬓苍苍,但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席间睿智的谈吐又不乏幽默,经常赢得同学们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陈一坚院士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飞机研制从引进和仿制,到现在完全自行独立设计,可以说他老人家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他以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谈及历史,他老人家除了痛心外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殷殷期望,他说他们这一辈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航空事业,他们无怨无悔,现在中国航空技术赶上并超越航空强国的历史重任就压在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肩上,他希望我们树立坚定的献身国防的信念,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自己对事业执著的精神。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将来一定能成为国防事业的顶梁柱。

谈到我国国防的现状,陈院士拿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作为例子,他说美国之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我们的国防不强大,我们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啊!他说这口气憋在他胸中已经几年了,中国人这口气能不能出来,就要靠年轻一代的作为了。听到这里大家热血沸腾。军队领导之所以这么重视国防人才的培养,正是憋着这么一口气,这口气一天不吐,中国人在世界上就没有抬头做人的尊严,我们肩头的重担就一天不能减轻。他说国防领域是最需要大家去奉献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大家去奉献自己才智的地方,中国国防的强大,就靠你们年轻一代了。

这次座谈使我受益匪浅,回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未来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更多的是责任。老一辈建设强大中国国防的愿望就留给我们去实现了。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下定献身国防的决心,才能不负老一辈的重托与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