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一坚自传
3766100000043

第43章 附录五陈一坚生平大事年表

1930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螺洲镇店前村。

1938年进入小学读书。

1942年随父亲所在的福州高工学校迁到福建中部的南平。

1945年随家人回到福州,继续中学阶段的学习。

1948年高中毕业。被父亲介绍到福州高工学校,在机床车间和电机实验室担任实习指导员。同年,被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随后,又考入厦门大学航空系。

1951年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航空系合并,从厦门大学转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

1952年9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122厂设计科。

1953年开始了部分飞机部件的试造工作,即TY-2及YTE-2飞机的汽油箱试造。

1954年122厂设计科成立校对组,担任设计校对员的工作。7月,到太阳岛疗养时认识王士珍女士。年末,回到发动机装备组,主要担任试造工作及一些发动机装备组各系统的修理工作。

1955年担任起落架舱的试造工作,直至鉴定成功。随后参加部分副油箱的试造工作。12月31日,在哈尔滨与王士珍女士结婚。

1956年,调入112厂,结识恩师徐舜寿。

1957年开始歼教1飞机的打样设计。作为机身组设计员,负责气密座舱后面主框的设计。随后,参与初教6飞机设计。

1958年3月底,完成承担的歼教1飞机的生产图样。6月初,随初教6飞机的详细设计和试制任务,到达南昌320厂,负责机身设计。在320厂完成初教6任务交接后,从南昌回到沈阳,参加强5飞机设计。8月,参与“东风”107飞机研制。

1961年8月,六院601所在沈阳正式成立。开始参与摸透米格-21飞机工作,并由专业组长升任601所机身室主任。

1962年5月,开始参与歼8飞机研制。

1963年前往南昌协助解决强5技术问题。

1964年5月,同恩师徐舜寿一道,调往位于西安阎良的六院十所(即603所),并开始担任总师助理。同月,603所总体室成立了以陈一坚为首的五人小组(61F组),探讨轰5飞机改装61F发动机的可行性。在徐舜寿的直接领导下,陈一坚与有关同志在原结构不作重大更改的条件下,首次解决了发动机双涵道的排气结构设计。

1965年7月,开始高空试车台研制。陈一坚协助徐舜寿,率领技术人员完成了吊舱进气道与结构形式的总体设计,开展了轰6飞机系统改装打样设计。

1966年在徐舜寿带领下,参加测绘安-24飞机、试制国产运7飞机,并研究制定了总体方案。随后运7开始发图,陈一坚参加了结构强度方面的工作,主要负责强度计算以及结构图样的审签。

1968年1月6日,徐舜寿被迫害致死,陈一坚成为受攻击重点对象,遭到隔离和软禁,之后开始劳动改造。

1969年获得“解放”。

1969—1975年在强度室从事运7疲劳试验研究。编写了我国第一份飞机疲劳试验大纲——《运7飞机疲劳试验大纲、疲劳试验载荷谱》。

1975年开始参加“飞豹”方案论证工作。

1977年彻底平反。作为主讲,三次去空军司令部汇报“飞豹”方案。12月17日,被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第三机械工业局授予飞机设计专业工程师资格。

1978年被任命为603所副总设计师。

1979年1月23日,被三机部任命为轰7飞机副总设计师。6月,陈一坚等五名同志随三机部代表团赴联邦德国MBB公司考察,探讨联合研制及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同月,在高镇宁、陈一坚的带领下,603所用了两个半月时间发出约4500标准页的样机图样,用50天时间协调安装了样机系统400多项成品,制成轰7飞机木质样机。

1979—1981年在高镇宁、陈一坚的领导下,对“飞豹”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意义重大的调整:成立六个攻关组,对机头、气动布局、全机的传力路线等进行了调整设计,解决了原方案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专家们提出的问题,重新制作了机头样机和局部样机,满足了使用方的要求。对保证“飞豹”飞机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1980年8月2日,被三机部任命为603所副所长、总设计师。

1981年3月,“飞豹”飞机由重点型号转为“量力而行”的缓办型号,即该型号的“第一次下马”。为争取型号继续推进,陈一坚等带着图样、方案向空军、海军、国防科工委汇报,力争取得支持。6月,海军副司令员梅嘉生等在三机部副部长莫文祥陪同下到603所审查“飞豹”研制情况。高镇宁和陈一坚作了飞机研制汇报。海军首长明确表示:海军别的机种不要,也要“飞豹”;同时希望三机部和总参谋部为“飞豹”研制创造条件。10月,国防工业办公室邹家华副主任、谢光局长,三机部王其恭副部长等来阎良检查“飞豹”飞机的研制情况。陈一坚汇报了方案调整的情况及取得的效果。领导们表示:上“飞豹”飞机还是有条件、有可能的。12月26日,陈一坚被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授予“高级工程师”职务。

1982年1月,在陈一坚的直接领导下,603所调整了“减重及控制重量”领导小组成员,抓减重措施,分配详细设计阶段的重量指标及控制重量的办法。详细设计结束时,实际重量比控制指标减少了170.1千克。2月,召开了“飞豹”飞机研制厂所第一次联席会议。陈一坚作为总设计师,代表603所交流了1981年“飞豹”的研制进展情况。会上决定,每月召开一次研究“飞豹”研制的联席会议。

1983年陈一坚开始担任航空工业部“六五”期间的关键预研项目7760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7760CAD/CAMM)主任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用五年时间,共同研制成功了在当时集成度最高的7760CAD/CAMM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该成果被评为1986年度国家科技十大成就之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月10日,航空工业部通知成立“飞豹”飞机研制工作领导小组,陈一坚被任命为副组长。9月20日,航空工业部以航新函[1983]1306号文通知在成都、西安分别建立歼7Ⅲ、歼7飞机现场指挥部。陈一坚被任命为副总指挥。

1984年9月7日,李先念主席来603所视察,陈一坚等所领导陪同参观了轰7飞机样机,并向李主席赠送了轰7飞机模型。李主席题词:“努力制造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11月28日—12月4日,在成都召开轰7(串)飞机总设计师系统第二次工作会议。陈一坚作了题为《精心研制集智攻关——为轰7(串)飞机优质、安全上天而奋斗》的报告。会议着重讨论了加快轰7研制进度、确保研制质量及如何组织经费承包等重大问题。

1986年2月1日,被航空工业部聘为飞机设计顾问组顾问。8月6—12日,在西安召开了轰7飞机总设计师系统第三次工作会议。会上,陈一坚作了题为《坚持航空产品质量第一方针,为轰7飞机安全优质上天而努力奋斗》的研制报告,此次会议布置了开展轰7飞机可靠性、维修性的补课工作;商定轰7飞机“三防”试验要求与实施方案等。

1987年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同志合作编著了《微观断裂力学》一书,在飞机的疲劳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12月,当选为西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7月31日,“飞豹”飞机完成了001架机的总装工作,移交试飞站。8月17日,603所召开“飞豹”系统试验“双保一抢”动员大会,会上宣读了关于开展“‘飞豹’飞机系统试验保安全、保质量、抢进度”活动的决定,陈一坚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12月14日,“飞豹”进行了首飞,标志着中国第一代超声速歼击轰炸机首飞成功。

1989年1月25日,603所隆重举行“飞豹”飞机首飞立功受奖大会,陈一坚总师宣读了首飞立功表彰决定。11月29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做出《关于为“飞豹”飞机研制首飞阶段做出重大贡献人员立功的决定》,陈一坚等20名同志荣立一等功。12月1日,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1991年3月20日,被中国航空学会聘为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月1日,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月7日,因在“七五”预研工作中的突出成绩,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一等功。12月26日,603所召开了“飞豹”飞机排故攻关和质量复查动员大会,陈一坚参加会议并讲话,会后下发了《关于“飞豹”设计质量复查》的特急通知,这是第七次全面质量复查。12月31日,被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2年2月28日,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9月18日,被国防科工委聘为全国武器装备系统工程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93年1月10日,603所根据航空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成立了“飞豹”飞机研制单位设计定型鉴定小组,陈一坚任组长。12月29日,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聘为飞机设计顾问组组员。

1994年10月10日,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军用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95年12月,“飞豹”通过飞机设计定型审查。

1998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西安隆重举行“飞豹”飞机设计定型总结表彰大会。陈一坚等65名同志荣立一等功。同月13日,海军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阎良联合召开“飞豹”飞机研制经验座谈会,陈一坚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人员认真回顾总结了“飞豹”设计、制造、试飞、管理、监造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重点总结了在近20年的研制工作中所形成的“飞豹精神”。11月5日,陈一坚参加1998年珠海航展。“飞豹”的飞行表演引起轰动。航展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总装备部部长曹刚川上将等领导参观了603所展台和“飞豹”飞机模型。广东卫视和珠海有线电视台、珠海电视台邀请陈一坚等为特邀嘉宾作专题报道。

1999年9月1日,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聘为中国一航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顾问。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上,6架“飞豹”飞机以新颖的箭形编队,威武壮观地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检阅。陈一坚作为国防工业系统百名代表之一,应邀参加了国庆观礼。12月6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2000年起,参加大飞机工程及多项国家航空科技发展的学术、技术研讨和课题评审、立项论证工作。

2001年3月6日,被国防科工委聘为国防科工委航空器总体和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3月9日,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导师。5月31日,被华中科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9月,被中国力学学会聘为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特邀理事。10月19日,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00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3年4月1日,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10月24日,被福建工程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4年5月,被清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2006年4月,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授予“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6月2日,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西北工业大学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

2006年7月17日—2007年2月26日,从事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为发展我国大型飞机事业做出了贡献。2007年10月1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确定为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

2007年4月,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聘为战略咨询委员会顾问。

2009年1月16日,被国防科技工业局聘为国家国防科工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5月10日,被中国工程院聘请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分课题组成员(该项目起止时间为2009年3月—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