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明心宝鉴
3794500000003

第3章 《明心宝鉴》序

夫为人在世,生居中国,禀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皇王水土,父母生身,圣贤垂教。而从教者,达道为先。非博学无以广知,不明心无以见性。虽有生而知之者,近者奇稀。昔夏禹王闻善言,犹然下拜,何况凡世人乎?

曩古圣贤遗志经书,千言万语只要教人为善。所以立仁义礼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别贤愚之阶,辨善恶之异。盖为经书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览观习行者少。况今学者,不过学其文艺为先,未有先学德行为本。及今劝世,多劝修物外之善因,少劝为当行之善事。其昔贤文等书,亦乃于世流传。

今之好听善言,君子观以为奇,罔知古今之要语,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闻圣贤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强为乱作胡行。夫为善恶,祸福报应昭然。富贵贫贱,成败兴衰似梦,时刻须防不测,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横自然永息,存于其心,自然言行相顾,贯串无疑,所为焉从差误矣?

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二月既望

武林后学范立本序

译文

人生在世,出生且居住在中国,秉承天、地、人三才之德,作为天地间所有生物中最有灵性的生物,感恩天地的覆育包容,日月的照耀,国土的滋养,父母的生育,圣贤的垂训。而那些听从教导的人,要把追求真理放在首位。做不到博学就不会见识广,做不到澄明心境就不能彻见自己本来的心性。即使有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但近代以来却极为罕见。以前夏王大禹听到有益之言,尚且还屈尊下拜,更何况我们凡世之人呢?

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经书,千言万语都只是要教人行善,因此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法则,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人品,甄别贤者与愚人的高低等级,分辨善恶的不同。大概因为经书上的嘉语善行很多,所以现在的人学习、践行的很少。何况现在的求学之人,仅仅以学习文章修辞为先,没有以学习品德操守为根本。至于当今劝诫世人之言,也多是劝人修超越世间事物之外的善因,少有劝人做当前应该做的善事。从前的圣贤文章等书籍,也还在世上流传。

现在的人爱听劝善之言,君子看到(这种现象)觉得很稀奇,这是因为不明了古往今来重要的言语,所以使人心志迷惑,很少有人想要听圣贤日常行为中蕴含的重要道理。以至于不肯安分守己,而固执地胡作非为。行善作恶,祸福的报应都是显而易见的。富贵贫贱、兴衰成败好似一场梦,时时刻刻都要预防不测风云,早晚都要如履薄冰。心中常存平和的思想,自然永远不会有飞来横祸,善念存于内心,自然会注意言行,始终贯彻,所作所为哪里还会有差错呢?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农历癸酉年二月十六日

杭州后进学者范立本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