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干掉一切对手
389500000033

第33章 干掉一切对手 (3)

1933年大危机之后,美国联邦政府成了IBM最大的主顾客。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政府需要大量IBM的机器去处理社会福利、价格控制和公众工程等计划。各大企业也因需向政府报送大量统计材料,而向IBM订购制表机。二次世界大战更使IBM受益无穷,作为指定军用物资的供货商和军火生产商,二战期间IBM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到1947年,IBM的销售额达到了1.5亿美元以上,在美国已经跨入大公司行列。

这是一个现成的榜样。

温伯格很聪明,他很快就从托马斯的经历为高盛总结出克敌制胜的绝招:客户至上。

4. 百年铁打的营盘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早晨,员工们啃着面包走进办公室,高盛的会议室异常压抑。

高盛联席执行官史蒂芬·弗里德曼突然将合伙人们召集到会议室开会,大家到了会议室才知道首席执行官鲁宾刚刚从华盛顿返回纽约,已经接受了总统克林顿的任命,担任国家经济顾问。合伙人们很是沮丧,高盛的律师都当上了国务卿,西德尼·温伯格影响了四届总统,鲁宾怎么就一个顾问的虚名呢?

鲁宾之前已经有过专职律师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侍候过美国的三位总统,成为白宫三朝元老的高盛人。西德尼·温伯格更是罗斯福总统新政的坚定支持者,差点还被派到莫斯科担任美国驻苏联大使。之前进入白宫的高盛人都是实权拥有者。

不值得,合伙人搞不明白鲁宾跟着克林顿干什么。

鲁宾的心思只有老朋友史蒂芬·弗里德曼了解,当初鲁宾跟弗里德曼被选定为高盛的掌门接班人的时候,没有人看好这一对:交易员跟银行家的组合。事实证明两人合作非常的默契,鲁宾跟弗里德曼往往能想到一起去,这一次弗里德曼知道,鲁宾这是在为担任财政部长进行热身。

26年了,看惯了的同事们马上就要告别了。

鲁宾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强装微笑地看了看合伙人,又开始埋头吃盒饭。

弗里德曼开始向合伙人介绍鲁宾的决定,鲁宾还在埋头吃着早餐,这是他妻子朱莉亲手给他做的。就在昨天晚上,朱莉还是不敢相信他的丈夫鲁宾会离开处于上升期的高盛,甚至给他做好了今天的午餐,让鲁宾带着到办公室吃。

从华盛顿回到纽约,鲁宾跟弗里德曼探讨过,弗里德曼非常的失落,但是他很清楚鲁宾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去施展他的才华,老朋友了,弗里德曼没有朱莉那样的儿女情长,他痛快地支持鲁宾的决定。

鲁宾边吃早餐边听弗里德曼对合伙人解释鲁宾的离去以及对鲁宾的情感。鲁宾突然推开早餐,很动情地说:“26年了,高盛是我生命的基础,离开是很困难的,公司的管理层的确可以出色地领导一个国家,而不仅仅是一家投资银行。”

弗里德曼非常理解鲁宾的话,老掌柜西德尼·温伯格跟美国的四届总统关系密切,在华尔街赢得了少有的尊重,在实业界更是推崇备至,通用汽车等超大型公司都聘请老掌柜担任董事,那个时候老掌柜身兼100多家的董事,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参加这些公司的董事会等活动,当然这些公司也成了高盛最忠诚的客户。

领导一个国家,那是更好地为高盛服务。

鲁宾后来跟合伙人们一一地握手道别,希望高盛的老朋友们能够精诚团结。最后鲁宾握住弗里德曼的手,弗里德曼有点局促了,尴尬地微微一笑,说他已经失落的麻木了。

鲁宾成功坐上了财政部长的宝座,成为克林顿政府搂钱的大管家。此后,高盛跟全球各地政要关系密切,欧洲的私有化项目、中国的顶级私有化项目,都被高盛拿走,甚至利用中美世贸双边谈判的筹码,高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1999年,搞定了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改革项目,将一条腿深入中国的石油天然气领域。

鲁宾的离开让联席的首席执行官位置出现空缺,弗里德曼突然感觉到有点空落落的。

弗里德曼很是失落,是否再找一位搭档?公司里面的议论很热烈,弗里德曼很苦恼这个问题,当年西德尼·温伯格从危险天才威迪奥·凯琴斯手上接过高盛,为了避免一个人独断专横搞垮公司的教训,就慢慢地形成了一个选择继承人的标准:那就是两个为公司赢利最多的合伙人共同执政。

鲁宾跟弗里德曼就是按照这个标准选出来的,直到1993年,弗里德曼依然没有发现高盛有这样的人才,尤其是离开了鲁宾后,弗里德曼觉得越来越孤独,在公司再也找不到配合默契的搭档,弗里德曼每天强装笑脸,他内心已经萌生退意。

弗里德曼更苦恼的是,一旦自己匆忙选出接班人,那将是对高盛的打击,落选的人肯定会感到失落,最后离开,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人才流失,那是为竞争对手提供机会。公司有人建议依然寻找一位交易员跟一位投资银行家,史蒂芬·弗里德曼有些左右为难,人才到底在哪里?

组合考验。

弗里德曼将固定收益部主管乔恩·科尔金跟投资银行部主管保尔森组合成一对,让这两位联合起来一起负责亚洲业务。弗里德曼比较看好科尔金,同时还让这位爷跟股票部主管洛伊·扎克伯格组合负责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温克尔曼负责欧洲业务,科尔金还负责公司的财务。

竞争开始了,史蒂芬·弗里德曼将这几个人提升为名义上的副主席,大家都心知肚明。

高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1993年的利润超过26亿美元,那时候微软才9.5亿美元,最大竞争对手美林才赢利13亿美元。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穆迪跟标准普尔给高盛的信誉评级是行业最高的。全球的收购跟合并这种高度竞争的业务,高盛远远超越对手,占到全球份额的25%,排名第一。在交易、承销、咨询等所有投资银行领域,高盛都进入了前五名,高盛有了很多竞争对手,却没有真正的对手。

1993年高盛最赚钱,然而让弗里德曼惊讶的是,年底有一大批的合伙人选择了离开。离开的这批合伙人进入高盛的时间都不长,没有超过5年时间的,这简直不可思议。现在高盛的赢利超过一些非洲国家的整体国民收入,他们为什么离开呢?现在高盛每一个部门都在赚钱,竞争者的赢利能力明显不如高盛,他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竞争者?

交易部的所有钱都买入了外汇,没有余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弗里德曼希望在赚钱的时候大家冷静一点,合伙人却并不那么认为,认为无论是大环境还是股市本身都走到历史最好的时候,高盛在自己最赚钱的时候上市,肯定能够卖个好价钱。不过弗里德曼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高盛获利最大的是交易业务,交易是在波动中获利,那么如此大波动,上市对高盛的长远发展不利。

弗里德曼希望管委会拿出一个不好的赢利对合伙人以及雇员将产生的影响的评估。非常遗憾,在高盛管委会的日程表上,评估没有,连对不可避免的业绩下滑的应急方案都没有。

疯狂在重演。

赢利最大的交易部可以说动用了全部的力量豪赌欧洲的债券,一天就能赚取8000万美元。交易员们气冲牛斗放言:风险指南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把它撕掉。胜利带来的盲目、冲动与无知弥漫着整个高盛,弗里德曼已经深感无法自拔,他担心,一旦遇到行情突变,高盛根本无法抽身,1929年那血腥一幕将再度上演。

离开了鲁宾后的弗里德曼第一次感到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合伙人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年在1929年那短短几个月,凯琴斯就是因为太急功近利,差点将高盛一把搞死。现在弗里德曼想起罗马将军阅兵的时候对士兵们说过的一句话:“记住,你是一个人。”是的,各个部门是独立的,高盛是一个整体,现在合伙人为了利益已经忘记了自己,忘记了高盛。

麻烦来了。

在1993年创造了多个第一的高盛,到了1994年成为下滑最快的公司,弗里德曼非常沮丧。这时候甚至有人抱怨鲁宾走的不是时候,如果鲁宾在的话,弗里德曼就会更加谨慎一点,现在只有弗里德曼一个脑袋,将会把高盛带上歧路。

1994年4月,温克尔曼主管的固定收益部门以及冲动的外汇交易部门亏损3.5亿美元,弗里德曼非常无奈地要求交易商们控制风险水平,最后近乎哀求地跟交易商们讨价还价:“只要别亏损。”

9月6日,弗里德曼召开管委会例会,突然宣布退出普通合伙人,成为有限责任合伙人。全场的人都震惊了,现在高盛处于危险状态,弗里德曼的这个决定就意味着他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不干了。众人立即反应过来,极力劝说弗里德曼不能退出。

弗里德曼摇了摇头,说自己错过了陪儿子成长,现在希望能够看着自己的孙子慢慢地长大。弗里德曼开始不断跟管委会成员谈话,合伙人很尖锐,提出高盛再也不能像鲁宾走后那样混乱。

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军队要撤离柏林,弗里德曼被德国政府邀请出席庆典。

这是一个特别的庆典,弗里德曼必须得亲自去。弗里德曼一直跟德国政府沟通,筹划在1996年将德国的电传进行私有化。为了这个项目弗里德曼跟德国人拉关系拉了很久了,这一次德国政府邀请参加这么隆重的典礼肯定不能错过。

弗里德曼飞抵柏林,参加德国人的庆典后立即飞回纽约。回到纽约的弗里德曼就看到管委会成员们的意见表,大家都一致同意让科尔金参与高盛的管理。这位一直掌管高盛财务,负责交易的主管尽管曾经犯过错,但是管委会认为科尔金能够在管理上发挥主要作用。

为了平衡科尔金,弗里德曼决定将投资银行家保尔森调到乔恩·科尔金身边,通过考察,弗里德曼认为保尔森跟科尔金在亚洲业务的配合上相当不错,尤其是在跟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之中,保尔森跟北京中南海的官员们交往频繁,甚至出入权力中心紫光阁。

在纽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史蒂芬·弗里德曼宣布将科尔金提升为董事长,保尔森为副主席。就在宣布这个决定之前的几个小时,科尔金给弗里德曼打了一个电话,非常紧迫,英镑期货下跌,几分钟之内高盛已经损失上千万 。

已经没有雄心的弗里德曼离开了,陷入亏损焦灼之中的科尔金接过了高盛的权杖。

鲁宾跟弗里德曼这一对黄金搭档彻底离开了,高盛开始了动荡。

47岁的科尔金跟48岁的保尔森走向了前台,这对同年龄段的合伙人来说这是致命的打击,他们再也没有升迁的机会了,更别提什么执掌高盛大权。第一个选择离开的就是固定收益部主管、杰润公司总裁温克尔曼,他曾经跟科尔金一样站在竞选人起跑线上,但他没有想到自己跟科尔金合作愉快,最后胜出的却是保尔森。

温克尔曼的离开让合伙人开始惶恐跟迷茫,现在的高盛已经不是1993年的高盛了,合伙人开始陆续离开。科尔金仅仅上任一个月,就有23人离开,到了感恩节,将近50人离开。这是高盛1/3的合伙人啊,他们的离开对雇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华尔街的猎头们带着德国银行的高管,整天守候在高盛的办公楼下,只要有人进出,他们就会上前热情地拉拢。高盛这家具有纯正犹太人血统的企业,没想到在最艰难的时刻,德国银行没有给巴伐利亚人的面子,挖走了高盛50多名精英人才。

猎头的行动让科尔金跟保尔森震惊。保尔森开始整天坐在办公室跟合伙人沟通,声称管委会已经在教训中学到不少东西,保证公司不会失控,交易商已经意识到市场的力量大于自己个人,他们已经不会长时间持有损失的头寸,会将风险降到最低。现在高盛正在着手风险控制的建设,成立风险委员会,防止新问题的发生。

眼睁睁看着合伙人纷纷离去,带走大笔的合伙资金,这对于陷入亏损的高盛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科尔金拉来了48名合伙人,只是其中一人希望专门做投资业务,这让在投资业务上亏损巨大的乔恩·科尔金左右为难,最后这位投资者也选择了离开。高盛的动荡让不少雇员在7位数薪酬的诱惑下,纷纷跳槽。

不得已,保尔森拿出了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方案来挽留人才。

削减10亿美元成本,最低保证9亿美元的赢利。保尔森承诺,如果能赚取10亿美元,那么将拿出5亿美元给合伙人分30%,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每个合伙人分到150万美元。这么直接的刺激,依然无法提起那些已经赚到这个价位甚至超越这个价位人的兴趣,他们还是选择离开。

保尔森对留下来的微微一笑,是的,走的都是只能同享富贵的胆小鬼,留下来的将改变高盛的历史。这些话对于合伙人来说是那么的空洞,但这个时候保尔森跟科尔金还能拿出什么更好的承诺呢?精神上的抚慰往往比薪水更刺激人的灵魂。

在感恩节,保尔森跟科尔金决定利用签署下两年合伙协议的机会来考验合伙人的忠诚,也借此机会将那些只能享富贵而不能承担责任的合伙人给清理掉。高盛的合伙人需要保持一致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中争取更多的主动,内耗只能让对手得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温伯格走了,鲁宾走了,弗里德曼走了,1/3的合伙人走了,高盛一样在竞争。但是还有能让保尔森跟科尔金暗自兴奋的苗头:鲁宾进入财政部后,更多的政府官员对高盛更是心向往之一,敞开大门,高盛将来通向白宫的路就更宽更平。

鲁宾这是为高盛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曾经那位血红天使——迈克·米尔肯(Michael Milken)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5.血红天使的训戒

米尔肯,就是那位垃圾债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