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大藏一览
3974600000214

第214章

长者论。一佛相随好无尽。二僧祗数量广大。佛乃自说。菩萨智所不及。谓之二愚。(七十六卷)。

宗镜云。等觉未尽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或云。如隔罗縠。(二十三卷)。

○前虽微障尚为碍  ○此有金刚可破除

庄严论偈云。

修位二僧祗。最后得受职。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

释曰。修位二僧祗。最后得受职者。二僧祗谓第二。第三僧祗最后谓究竟。于此修位方得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故名金刚(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以金刚喻。(事字函第七卷)。

○普贤何故不名佛  ○老婆安得便休心

华严云。普眼白普贤言。此摩诃萨。得如是法。同诸如来。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不名一切智。乃至何故修普贤行。犹未休息。普贤答言。此摩诃萨。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入智境界。则名为佛。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说名菩萨。如来诸力。皆悉已入。则名十力。虽成十力。行普贤行。而无休息。说名菩萨。知一切法而能演说。名一切智。虽能演说一切诸法。于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尝止息。说名菩萨。乃至此等分别。皆悉永息。是则说名休息愿者。广大修习。圆满未退。则名未息普贤愿者。(育字函第三卷)。

智度论云。何故名摩诃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故名摩诃萨。何等为必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是为必定众。又摩诃萨。秦言大。(立字函第五卷)。

又萨埵。秦言众生。是众生为无上道。故发心修行。名为大心。以求菩提未得。故名为菩提萨埵。(形字函第三卷)。○(此方好略即名菩萨)。

○稽首文殊七佛师  ○为我众生不取道

普超三昧经云。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之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是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道。(惟字函第四卷)。

宝积云。文殊愿我成佛之时。以恒沙诸佛世界为一佛刹。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刹。与弥陀佛刹等不。世尊告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刹庄严。复过于是。(官字函第十卷)。

菩萨受记经云。德藏菩萨。白佛言。观世音得大势二大士。于何国土成等正觉。佛答。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观世音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彼佛国土。号曰众宝善集庄严。般涅槃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改字函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