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大藏一览
3974600000026

第26章

般若经云。六根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亦云六入)。六尘者。谓色声香味触法也。眼见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嗅为香尘。舌尝为味尘。身染为触尘。意着为法尘。合为十二处也。复次六识者。本自一心。遍由六根门头。而成六识。谓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嗅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如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十八界。若如实知自性皆空。是为能学六根。六尘六识。(为字函第四卷)。

宗镜云。有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问。此八种识行相如何。答。此八识。具三能变。一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了境即前六识。粗了境故。解深密经颂云。

阿阤那识(此云执持)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此第八识。能发起前六转识故。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感今生第八异熟心是果。问。此识周遍。凡圣境。通。为当离此别有真性。为复即是。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起信论云。以四种法熏习义。一净。谓真如。二染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尘。为六尘。(驾字函第七卷)。

毗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皆同一义。如火名火亦名焰亦名炽。(仁字函第六卷)。

成唯识论伽他曰。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则字函第五卷)。

摄大乘论云。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颂曰。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严字函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