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大藏一览
3974600000058

第58章

智度论云。出世间檀清净。不杂诸垢。智慧和合。是圣人所称誉。世间檀不清净。杂诸结使。颠倒心着。是圣人所不称誉。问曰。云何名檀。答曰。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又云。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檀为安隐。临终不怖。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人天所爱。檀为净道。圣贤所由。富贵安乐之林薮。得道涅槃之津梁。(德字函第一卷)。

又云。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行财施。能种种说法。令其开悟。名为法施。众生畏死。持戒不害。名无畏施。(德字函第四卷)。

声闻虽施终此岸  菩萨行檀始那边

智度论。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亦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罗蜜。答曰。罗汉辟支度彼岸。与佛度彼岸。名同而实异。彼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而不能度檀之彼岸。所以者何。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时。一切种布施。设能布施。亦无大心。或以无记心。或有漏善心。或无漏心施。无大悲心。不能为一切众生施。菩萨施者。知布施不生不灭。无漏无为。如涅槃相。为一切众生故。是名檀波罗蜜。(德字函第二卷)。

法苑云。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得彼岸。答曰。如舍利弗。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度彼岸。时有人来。就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唯欲得眼。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舍利弗思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度生死。于菩萨道。退回小乘。是名不到彼岸。(府字函第一卷)。

迷心利己堕声闻  达法利他超菩萨